痔的中医古代文献与内服方药研究
| 提要 | 第1-4页 |
| Abstract | 第4-8页 |
| 引言 | 第8-10页 |
| 第一部分 文献梳理 | 第10-26页 |
| 1 痔的病名述略 | 第10-11页 |
| ·“痔”字的考证 | 第10页 |
| ·痔之形义 | 第10页 |
| ·痔之音义 | 第10页 |
| ·痔做为病名的涵义 | 第10-11页 |
| ·痔病的提出 | 第10页 |
| ·痔病的涵义 | 第10-11页 |
| ·关于痔的避讳称谓 | 第11页 |
| 2 痔的分类 | 第11-13页 |
| ·隋巢元方的五痔分类 | 第12页 |
| ·唐王焘的内、外痔分类 | 第12页 |
| ·宋窦汉卿的“痔分二十五” | 第12页 |
| ·元明清时期医家对痔的分类 | 第12-13页 |
| 3 病因病机探析 | 第13-17页 |
| ·病因分析 | 第13-15页 |
| ·风湿热燥四邪 | 第13页 |
| ·饮食不节 | 第13-14页 |
| ·房事不慎,过劳过逸 | 第14页 |
| ·长期便秘 | 第14页 |
| ·脏腑虚弱 | 第14-15页 |
| ·其他因素 | 第15页 |
| ·病机探讨 | 第15-17页 |
| ·基本病机——筋脉横解,肠澼为痔 | 第15-16页 |
| ·病机转归 | 第16-17页 |
| 4 鉴别诊断 | 第17-18页 |
| ·痔疮与痔瘘的鉴别 | 第17-18页 |
| ·痔瘘、痔的病因 | 第17-18页 |
| ·痔瘘的诊断与治疗 | 第18页 |
| 5 痔的治疗 | 第18-26页 |
| ·内治法 | 第18-22页 |
| ·内治法沿革 | 第18-20页 |
| ·内治法的分类 | 第20-22页 |
| (1) 清法 | 第20-21页 |
| (2) 补法 | 第21页 |
| (3) 消法 | 第21-22页 |
| ·外治法 | 第22-25页 |
| ·外治法沿革 | 第22页 |
| ·外治法分类 | 第22-25页 |
| (1) 中药外用 | 第22-23页 |
| (2) 结扎疗法 | 第23-24页 |
| (3) 枯痔疗法 | 第24页 |
| (4) 针灸疗法 | 第24-25页 |
| (5) 导引法 | 第25页 |
| ·小结 | 第25-26页 |
| 第二部分 痔的内服方药用药规律分析 | 第26-44页 |
| 1 内服方药用药规律分析方案的设计 | 第26-27页 |
| ·研究的目 | 第26页 |
| ·研究方案 | 第26-27页 |
| ·文献范围 | 第26-27页 |
| ·方剂的纳入、排除标准 | 第27页 |
| 2 内服方药用药规律分析 | 第27-44页 |
| ·各个历史时期的用药分析 | 第27-31页 |
| ·宋以前时期用药规律分析 | 第28-29页 |
| ·宋金元时期用药规律分析 | 第29-30页 |
| ·明清时期用药规律分析 | 第30-31页 |
| ·高频药物分析 | 第31-37页 |
| ·高频药物分类 | 第31-35页 |
| ·高频药物及组方分析 | 第35-37页 |
| ·关联规则分析(药物配伍规律分析) | 第37-42页 |
| ·小结 | 第42-44页 |
| 结语 | 第44-45页 |
| 参考文献 | 第45-51页 |
| 致谢 | 第51-52页 |
| 详细摘要 | 第52-5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