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8页 |
Abstract | 第8-16页 |
第一章 导论 | 第16-63页 |
第一节 问题的提出与研究意义 | 第16-19页 |
·问题的提出 | 第16-18页 |
·研究意义 | 第18-19页 |
第二节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9-41页 |
·公共冲突爆发的原因、过程及类型研究 | 第20-30页 |
·冲突管理方式研究 | 第30-38页 |
·对已有研究的评价 | 第38-41页 |
第三节 基本概念界定 | 第41-49页 |
·冲突 | 第42-43页 |
·公共冲突 | 第43-44页 |
·冲突管理 | 第44-45页 |
·冲突控制 | 第45-46页 |
·冲突化解 | 第46-48页 |
·耦合 | 第48-49页 |
第四节 理论基础 | 第49-52页 |
·社会冲突理论 | 第49页 |
·冲突管理理论 | 第49-50页 |
·治理理论 | 第50-51页 |
·本文视角:冲突管理与治理理论 | 第51-52页 |
第五节 研究主题、思路和方法 | 第52-63页 |
·研究主题 | 第52-56页 |
·研究范围与思路 | 第56-58页 |
·研究方法 | 第58-59页 |
·整体观点与创新点 | 第59-63页 |
第二章 冲突管理中的控制与化解 | 第63-84页 |
第一节 冲突控制的内涵、目标定位与手段选择 | 第63-66页 |
·冲突控制的内涵与思想渊源 | 第63-64页 |
·冲突控制的目标定位 | 第64-65页 |
·冲突控制的手段选择 | 第65-66页 |
第二节 冲突化解的内涵、目标定位和手段选择 | 第66-71页 |
·冲突化解的内涵与思想渊源 | 第66-68页 |
·冲突化解的目标定位 | 第68-69页 |
·冲突化解的手段选择 | 第69-71页 |
第三节 控制与化解的耦合:必要性、模式与评价维度 | 第71-84页 |
·冲突控制与化解耦合的必要性 | 第71-79页 |
·控制与化解的耦合模式 | 第79-82页 |
·控制与化解耦合好坏的评价维度 | 第82-83页 |
·小结 | 第83-84页 |
第三章 中国改革开放前后冲突管理方式的转变:从控制导向到化解导向 | 第84-112页 |
第一节 控制导向的冲突管理方式 | 第84-93页 |
·政府对社会冲突的定性 | 第84-86页 |
·冲突控制与化解的主要手段 | 第86-92页 |
·效果分析 | 第92-93页 |
第二节 原有管理结构的失效 | 第93-101页 |
·冲突能量的上升与关系结构的变化 | 第93-94页 |
·冲突控制的成效下降 | 第94-96页 |
·冲突化解的有效供给不足 | 第96-99页 |
·负面效应 | 第99-101页 |
第三节 向化解导向的冲突管理方式转变 | 第101-112页 |
·转变的必要性 | 第101-104页 |
·冲突化解的具体进展 | 第104-108页 |
·效果与局限性分析 | 第108-112页 |
第四章 冲突控制与冲突化解的耦合 | 第112-155页 |
第一节 冲突管理中控制与化解的耦合现状 | 第112-116页 |
·互补情况 | 第112-113页 |
·衔接情况 | 第113-115页 |
·协同情况 | 第115-116页 |
第二节 耦合程度对管理方式与效果之间关系的影响研究 | 第116-148页 |
·公共冲突的概况与管理方式选择 | 第117-122页 |
·理论模型与研究假设 | 第122-125页 |
·指标体系的建立与样本分析 | 第125-137页 |
·数据处理和模型拟合 | 第137-147页 |
·小结 | 第147-148页 |
第三节 研究结论与解释 | 第148-155页 |
·研究结论 | 第148-150页 |
·相关解释 | 第150-153页 |
·小结 | 第153-155页 |
第五章 冲突控制与化解的耦合模式变迁:从控制型转向交互型 | 第155-190页 |
第一节 等级式社会结构下的控制型耦合模式 | 第155-159页 |
·控制型耦合模式适应的社会结构特点 | 第155-156页 |
·控制型耦合模式的基本维度和特点 | 第156-158页 |
·控制型耦合模式的效果分析 | 第158-159页 |
第二节 控制型耦合模式的失效 | 第159-162页 |
·社会结构分析 | 第159-160页 |
·失效:控制式的耦合链条被打破 | 第160-162页 |
第三节 向交互型耦合模式的转变 | 第162-177页 |
·应当做出的转向 | 第162-165页 |
·交互耦合模式的耦合过程 | 第165-166页 |
·可供借鉴的交互耦合规律 | 第166-167页 |
·三种具体交互耦合模式 | 第167-174页 |
·交互耦合模式的条件与效果分析 | 第174-176页 |
·小结 | 第176-177页 |
第四节 耦合模式转变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 第177-181页 |
·“冲突控制”与“冲突化解”的时机错位 | 第177-178页 |
·“实控制”与“虚化解”导致冲突升级 | 第178-179页 |
·前期“控制不当”增加后期“化解压力” | 第179-180页 |
·前期“化解缺失”导致冲突升级后“控制无效” | 第180页 |
·对“冲突控制”手段仍过于偏好和依赖 | 第180-181页 |
第五节 冲突控制与化解耦合失当的成因 | 第181-190页 |
·冲突管理程序的依据混乱 | 第182-185页 |
·冲突管理的纵向体制压力与横向协调缺位 | 第185-188页 |
·冲突化解主体的缺位、越位和“变味” | 第188-190页 |
第六章 改善公共冲突管理的对策建议 | 第190-211页 |
第一节 冲突控制与冲突化解的合理关系定位 | 第190-194页 |
·明确冲突化解在冲突管理中的主导地位 | 第190-191页 |
·强化冲突控制对冲突化解的保障作用 | 第191-193页 |
·实现冲突控制与冲突化解的协调耦合 | 第193-194页 |
第二节 构建冲突控制与化解耦合的三大机制 | 第194-211页 |
·不同主体的协同作用机制 | 第194-199页 |
·不同手段的交互转换机制 | 第199-205页 |
·不同目标的平衡促进机制 | 第205-211页 |
结语 | 第211-213页 |
参考文献 | 第213-222页 |
致谢 | 第222-224页 |
附录A 专家问卷 | 第224-236页 |
附录B 公共冲突案例汇总表 | 第236-242页 |
个人简历 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研究成果 | 第242-24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