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 第1-11页 |
中文摘要 | 第11-15页 |
Abstract | 第15-19页 |
导论 | 第19-38页 |
一、安全生产法治化与依法治国 | 第19-29页 |
(一) 问题的提出 | 第19-24页 |
(二) 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背景下的安全生产 | 第24-25页 |
(三) 安全生产法律关系 | 第25-27页 |
(四) 命题与任务 | 第27-29页 |
二、文献综述 | 第29-33页 |
三、研究意义与方法 | 第33-34页 |
四、写作思路与文章结构 | 第34-38页 |
第一章 中国安全生产法制的历史变迁 | 第38-63页 |
第一节 中国古代安全生产法律制度 | 第39-42页 |
一、古代社会安全生产规范化概况 | 第39-40页 |
二、古代社会重要的安全生产法律制度 | 第40-42页 |
第二节 中国近代安全生产法律制度 | 第42-50页 |
一、清末民初的安全生产立法 | 第42-45页 |
二、南京国民政府时期的安全生产法律制度 | 第45-47页 |
三、革命时期民主政权的安全生产法律制度 | 第47-50页 |
第三节 建国后安全生产法律制度发展概述 | 第50-56页 |
一、初创时期(1949—1957年) | 第50-53页 |
二、调整时期(1958—1965年)和“文化大革命”时期 | 第53-54页 |
三、恢复、整顿和提高时期(1976—1991年) | 第54-55页 |
四、适应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时期(1992—2002年) | 第55-56页 |
第四节 安全生产法律体系的初步形成 | 第56-63页 |
一、《安全生产法》:从设想到现实 | 第56-58页 |
二、安全生产监督管理体制及其演变 | 第58-59页 |
三、现行安全生产法律制度的历史进步性 | 第59-63页 |
第二章 安全生产法治化的域外经验 | 第63-90页 |
第一节 美国 | 第64-72页 |
一、职业安全与健康概况 | 第64-66页 |
二、职业安全与健康的法律体系 | 第66-67页 |
三、职业安全与健康的监管体制 | 第67-70页 |
四、职业安全与健康执法的发展趋势:合作执法行动 | 第70-72页 |
第二节 澳大利亚 | 第72-78页 |
一、职业安全与健康概况 | 第72-74页 |
二、矿山安全监管体制 | 第74-76页 |
三、矿山安全法律体系 | 第76-78页 |
第三节 德国 | 第78-82页 |
一、矿山安全法律体系 | 第78-79页 |
二、矿山监管体制 | 第79-82页 |
第四节 南非 | 第82-90页 |
一、职业健康与安全发展概况 | 第82-85页 |
二、职业健康与安全法律体系 | 第85-88页 |
三、职业健康与安全监管体制 | 第88-90页 |
第三章 安全生产法治化的目标与原则 | 第90-110页 |
第一节 安全第一 | 第91-96页 |
一、生产安全的内涵与表现形式 | 第91-92页 |
二、《安全生产法》中的“安全第一”方针 | 第92-93页 |
三、“安全第一”的方针与安全和生产的平衡 | 第93-95页 |
四、预防为主 | 第95-96页 |
第二节 安全生产与人权保障 | 第96-101页 |
一、安全生产与人权保障的关系 | 第96-97页 |
二、《安全生产法》规定的从业人员权利 | 第97-100页 |
三、我国安全生产领域人权保障问题 | 第100-101页 |
四、加强安全生产领域的人权保障 | 第101页 |
第三节 安全生产与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 第101-104页 |
一、安全生产与经济发展 | 第101-103页 |
二、安全生产与社会保障 | 第103-104页 |
三、安全发展的理念及其制度化 | 第104页 |
第四节 安全生产与法治 | 第104-110页 |
一、法治主义及其要求 | 第104-106页 |
二、法治原则与安全生产立法 | 第106-107页 |
三、法治原则与安全生产执法 | 第107-109页 |
四、法治原则与安全生产法律文化 | 第109-110页 |
第四章 安全生产法治化的规范依据 | 第110-134页 |
第一节 安全生产法律体系的基础 | 第111-114页 |
一、安全生产法律体系的概念和理论基础 | 第111-113页 |
二、构建安全生产法律体系的意义 | 第113页 |
三、构建安全生产法律体系的原则 | 第113-114页 |
第二节 安全生产法律体系的结构 | 第114-119页 |
一、安全生产法律体系的层级结构 | 第114-115页 |
二、安全生产法律体系的横向结构 | 第115-119页 |
第三节 安全生产法律体系的主要内容 | 第119-134页 |
一、宪法中的安全生产结构 | 第119-120页 |
二、安全生产的综合性法律 | 第120-128页 |
三、安全生产的行政法结构 | 第128-131页 |
四、安全生产的刑法结构 | 第131-134页 |
第五章 安全生产法治化的制度结构 | 第134-153页 |
第一节 安全生产法律制度结构 | 第135-141页 |
一、重要制度概要 | 第135-138页 |
二、安全生产法律制度的类型化分析 | 第138-141页 |
三、法律制度变革的动力 | 第141页 |
第二节 生产经营单位安全保障制度 | 第141-146页 |
一、生产经营单位安全保障制度的规范依据和地位 | 第141-142页 |
二、安全生产条件保障 | 第142-143页 |
三、安全生产人员与组织保障 | 第143-144页 |
四、安全资金、安全设施和设备保障的投入保障 | 第144-146页 |
第三节 安全生产中介服务制度 | 第146-149页 |
一、安全生产中介服务的发展现状及其特点 | 第146-147页 |
二、安全生产中介服务制度的依据和内容 | 第147-148页 |
三、安全生产中介服务的范围与法律责任 | 第148-149页 |
四、安全生产中介服务制度的完善 | 第149页 |
第四节 安全生产许可证制度 | 第149-153页 |
一、安全生产许可证制度的历史与概况 | 第149-150页 |
二、《安全生产许可证条例》的主要内容 | 第150-151页 |
三、企业和人员取得安全生产许可证的程序 | 第151-152页 |
四、许可证的管理与法律责任 | 第152-153页 |
第六章 安全生产法治化的完善 | 第153-184页 |
第一节 健全安全生产法律体系 | 第154-158页 |
一、安全生产法律体系更新的理论基础 | 第154-155页 |
二、安全生产法律体系的不足 | 第155-156页 |
三、法律体系更新的任务 | 第156-157页 |
四、法律体系更新的程序 | 第157-158页 |
第二节 安全生产监管体制改革 | 第158-173页 |
一、安全生产监管体制的域外经验 | 第159-161页 |
二、理顺监督和管理的行政权力关系 | 第161-164页 |
三、综合监管与行业主管部门监管的权限划分 | 第164-166页 |
四、安全生产监管权力的纵向配置 | 第166-173页 |
五、结论 | 第173页 |
第三节 安全生产监管手段的创新 | 第173-184页 |
一、重视运用回应性管制手段 | 第174-179页 |
二、加强企业安全生产文化建设 | 第179-180页 |
三、安全生产领域引入商业保险制度 | 第180-184页 |
第七章 结论 | 第184-188页 |
参考文献 | 第188-198页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科研成果目录 | 第198-199页 |
致谢 | 第19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