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书院个体德性培育研究
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12页 |
导论 | 第12-19页 |
一、问题缘起 | 第12-13页 |
二、研究现状 | 第13-15页 |
三、研究意义 | 第15-16页 |
四、研究思路 | 第16-17页 |
五、研究方法 | 第17-19页 |
第一章 古代书院的发展及其对个体德性培育的重视 | 第19-40页 |
·古代书院发展概况 | 第19-28页 |
·唐代:书院制度的孕育 | 第19-21页 |
·宋代:书院制度的确立 | 第21-24页 |
·元代:书院组织的推广 | 第24-26页 |
·明代:书院历史的辉煌 | 第26-27页 |
·清代:书院普及与改制 | 第27-28页 |
·书院与官学、私学的关系 | 第28-32页 |
·书院在继承中弃官学之糟粕 | 第28-30页 |
·书院在批判中取私学之精华 | 第30-32页 |
·古代书院对个体德性培育的重视 | 第32-40页 |
·注重儒家德性价值继承与发扬 | 第33-34页 |
·以德性为书院基本规制之导向 | 第34-40页 |
第二章 古代书院个体德性培育的理念、原则与目标 | 第40-55页 |
·育德为先的教育理念 | 第40-43页 |
·因材施教的个体德性培育原则 | 第43-48页 |
·施教依生徒资质而异 | 第44-46页 |
·施教依生徒个性而异 | 第46-47页 |
·施教依生徒优缺点而异 | 第47-48页 |
·德性培育的“分年”目标与终极目标 | 第48-55页 |
·学其事:“小学”阶段德性培育目标 | 第50-51页 |
·穷其理:“大学”阶段德性培育目标 | 第51-53页 |
·成圣贤:个体德性培育的终极目标 | 第53-55页 |
第三章 古代书院个体德性培育的基本方法 | 第55-82页 |
·全面学习:充实个体道德知识 | 第55-74页 |
·系统的书院德育课程 | 第56-65页 |
·开放的学派会讲交流 | 第65-70页 |
·平等的师生质疑辩难 | 第70-72页 |
·通俗的社会宣教讲学 | 第72-74页 |
·游历交友:丰富个体道德情感 | 第74-77页 |
·破除困难:磨砺个体道德意志 | 第77-79页 |
·躬行践履:促成个体道德行为 | 第79-82页 |
第四章 古代书院个体德性培育的制度约束 | 第82-96页 |
·明确的书院学规章程制度 | 第82-89页 |
·传道济民的宗旨设立 | 第84-85页 |
·进德立品的制度规定 | 第85-87页 |
·明理躬行的行为落实 | 第87-89页 |
·全面的书院课考制度 | 第89-96页 |
·书院学业课考制度 | 第91-93页 |
·书院德业课考制度 | 第93-96页 |
第五章 古代书院个体德性培育的环境设置 | 第96-108页 |
·幽静风雅的自然环境 | 第96-98页 |
·怡情养性的建筑群落 | 第98-101页 |
·德性充溢的人际氛围 | 第101-108页 |
·通过教师言传身教促进个体德性养成 | 第101-103页 |
·通过祭祀先圣先贤激励个体德性养成 | 第103-106页 |
·通过平等自由环境优化个体德性养成 | 第106-108页 |
第六章 古代书院个体德性培育过程中的主体修为 | 第108-119页 |
·自省是个体德性提升的重要方法 | 第109-113页 |
·慎独是个体德性提升的崇高境界 | 第113-119页 |
第七章 批判与借鉴:古代书院个体德性培育的启示 | 第119-142页 |
·古代书院个体德性培育之优长与局限 | 第119-127页 |
·古代书院个体德性培育之优长 | 第119-124页 |
·古代书院个体德性培育之局限 | 第124-127页 |
·古代书院个体德性培育的当代借鉴 | 第127-142页 |
·制定指引德性的终极目标 | 第128-129页 |
·培育保障德性的主体人格 | 第129-131页 |
·完善促进德性的伦理制度 | 第131-133页 |
·强化体现德性的个体实践 | 第133-136页 |
·打造滋润德性的优雅环境 | 第136-139页 |
·重视提升德性的主体修为 | 第139-142页 |
参考文献 | 第142-148页 |
致谢 | 第148-150页 |
攻读学位期间主要的研究成果 | 第15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