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10页 |
导论 | 第10-11页 |
一、杨东辉等强迫交易案案情介绍 | 第11-13页 |
(一) 案情回顾 | 第11-12页 |
(二) 法院审理结果 | 第12页 |
(三) 本案控辩双方争论焦点 | 第12-13页 |
二、强迫交易罪的构成要件分析 | 第13-21页 |
(一) 强迫交易罪的客体研究—市场交易秩序和相对方的合法权益 | 第13-15页 |
1. 简单客体说 | 第14页 |
2. 新型复杂客体说 | 第14-15页 |
(二) 强迫交易罪的客观方面分析 | 第15-21页 |
1. 强迫交易罪的手段行为——暴力、威胁行为 | 第16-18页 |
2. 强迫交易罪的目的行为——交易行为 | 第18-20页 |
3. “情节严重”的司法认定 | 第20-21页 |
(三) 强迫交易罪的主体——自然人和单位 | 第21页 |
(四) 强迫交易罪的主观方面——直接故意 | 第21页 |
三、强迫交易罪与其他犯罪的界限划分 | 第21-27页 |
(一) 强迫交易罪的罪与非罪的界定 | 第22-23页 |
(二) 强迫交易罪与诈骗罪的界定 | 第23-24页 |
(三) 强迫交易罪与抢劫罪的界定 | 第24-26页 |
1. 从犯罪构成要件角度区分强迫交易罪与抢劫罪 | 第24-25页 |
2. 交易价格超出合理范围情况下强迫交易罪与抢劫罪的区分 | 第25-26页 |
(四) 强迫交易罪与敲诈勒索罪的界定 | 第26-27页 |
四、由该案引发的法律思索—强迫交易罪司法实务认定的困境与出路 | 第27-32页 |
(一) 强迫交易罪在司法实务中困境 | 第28-29页 |
1. 强迫交易罪与相关罪名的混淆 | 第28页 |
2. 对隐形强迫交易行为的立法漏洞 | 第28-29页 |
(二) 强迫交易罪认定的建议措施 | 第29-32页 |
1. 体系解释 | 第29-30页 |
2. 体系解释的具体运用 | 第30-32页 |
结论 | 第32-33页 |
参考文献 | 第33-37页 |
后记 | 第3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