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1-6页 |
| ABSTRACT | 第6-8页 |
| 目录 | 第8-11页 |
| 图表清单 | 第11-15页 |
| 注释表 | 第15-17页 |
| 第一章 绪论 | 第17-32页 |
| ·课题背景 | 第17-22页 |
| ·高浓度含盐废水的来源和危害 | 第17页 |
| ·高浓度含盐废水处理技术 | 第17-20页 |
| ·机械蒸汽再压缩蒸发 | 第20-21页 |
| ·课题的提出 | 第21-22页 |
| ·国内外 MVR 系统的发展状况 | 第22-24页 |
| ·MVR 系统相关研究综述分析 | 第24-29页 |
| ·系统流程工艺及其模型 | 第24-26页 |
| ·MVR 系统实验研究 | 第26-28页 |
| ·MVR 系统热经济学综合性能评价分析 | 第28-29页 |
| ·MVR 处理高浓度含盐废水的难点 | 第29-30页 |
| ·研究内容与文章结构 | 第30-32页 |
| 第二章 两级 MVR 系统及热力计算平台和性能分析 | 第32-61页 |
| ·两级 MVR 系统的提出 | 第32-34页 |
| ·沸点升高原理 | 第32-33页 |
| ·两级 MVR 系统 | 第33-34页 |
| ·两级 MVR 系统的构成 | 第34-35页 |
| ·系统热力计算平台及验证 | 第35-49页 |
| ·系统热力计算模型 | 第35-44页 |
| ·系统模型 | 第44页 |
| ·系统模型验证 | 第44-49页 |
| ·两级 MVR 系统热力性能分析 | 第49-59页 |
| ·两级 MVR 系统及参比系统方案 | 第50-52页 |
| ·整体热力性能 | 第52-54页 |
| ·操作参量对热力性能的影响 | 第54-59页 |
| ·本章小结 | 第59-61页 |
| 第三章 两级 MVR 系统关键设备结构设计及系统集成 | 第61-76页 |
| ·加热器单元设计 | 第61-70页 |
| ·加热器设计模型 | 第61-65页 |
| ·加热器设计优化 | 第65-70页 |
| ·闪蒸器单元设计 | 第70-73页 |
| ·闪蒸器设计模型 | 第70-71页 |
| ·闪蒸器三维结构 | 第71-73页 |
| ·压缩机单元 | 第73页 |
| ·循环泵单元 | 第73-74页 |
| ·两级 MVR 系统集成 | 第74-75页 |
| ·本章小结 | 第75-76页 |
| 第四章 两级 MVR 系统的实验研究 | 第76-91页 |
| ·实验系统 | 第76-81页 |
| ·实验系统简述 | 第76-78页 |
| ·主要设备 | 第78-81页 |
| ·主要测试装置 | 第81页 |
| ·实验方法 | 第81-84页 |
| ·实验过程 | 第81-83页 |
| ·实验的监控及数据的收集 | 第83-84页 |
| ·实验结果及分析 | 第84-90页 |
| ·实验稳定特性研究 | 第84-87页 |
| ·蒸发温度对系统的影响 | 第87-90页 |
| ·本章小结 | 第90-91页 |
| 第五章 两级 MVR 系统火用分析 | 第91-103页 |
| ·火用分析基本理论 | 第91-95页 |
| ·火用及其基准 | 第91-92页 |
| ·火用的计算 | 第92-95页 |
| ·两级 MVR 系统火用计算模型 | 第95-98页 |
| ·物流火用的模型 | 第95-96页 |
| ·活度计算模型 | 第96-97页 |
| ·评价标准 | 第97-98页 |
| ·结果与分析 | 第98-102页 |
| ·系统及物流简介 | 第99页 |
| ·计算基础 | 第99-100页 |
| ·计算结果与分析 | 第100-102页 |
| ·本章小结 | 第102-103页 |
| 第六章 两级 MVR 系统综合性能评价 | 第103-120页 |
| ·基本理论 | 第103-106页 |
| ·成本概念 | 第103-104页 |
| ·成本方程 | 第104-105页 |
| ·燃料和产品 | 第105页 |
| ·单位火用耗和火用损 | 第105-106页 |
| ·热经济模型 | 第106-114页 |
| ·系统的物理结构图 | 第107页 |
| ·系统的生产结构图 | 第107-108页 |
| ·特征方程 | 第108-109页 |
| ·火用成本方程 | 第109-110页 |
| ·热经济学成本模型 | 第110-114页 |
| ·结果与分析 | 第114-118页 |
| ·成本分析 | 第115-117页 |
| ·参数的影响分析 | 第117-118页 |
| ·本章小结 | 第118-120页 |
| 第七章 总结与展望 | 第120-123页 |
| ·全文总结 | 第120-121页 |
| ·主要特色及创新点 | 第121-122页 |
| ·工作展望 | 第122-123页 |
| 参考文献 | 第123-131页 |
| 致谢 | 第131-132页 |
|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及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13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