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9页 |
目录 | 第9-11页 |
引言 | 第11-12页 |
第一章 中国古代息讼法律文化概述 | 第12-21页 |
一、息讼法律文化的产生 | 第12页 |
二、古代息讼法律文化形成的基础 | 第12-14页 |
(一) 古代“息讼”思想形成的经济基础和社会基础 | 第12-13页 |
(二) 古代“息讼”的思想根源 | 第13-14页 |
三、古代政治制度对“息讼”法律文化的产生发挥了重要作用 | 第14-18页 |
(一) 在立法中贯彻“息讼”思想,通过立法的严格限制来阻止诉讼的产生 | 第14-17页 |
(二) 在司法中贯彻“息讼”思想 | 第17页 |
(三) 息讼思想充分发挥非诉讼调解功能 | 第17-18页 |
(四) 提倡息讼,推行教化,以诉讼为耻 | 第18页 |
四、普通百姓对诉讼的恐惧心理 | 第18-21页 |
(一) 对法律不确定性的担忧 | 第18-19页 |
(二) 恶劣的司法环境的影响 | 第19页 |
(三) 诉讼付出的代价比较大 | 第19-21页 |
第二章 古代息讼法律文化对我国法治进程的影响 | 第21-31页 |
一、息讼法律文化对我国法治进程的积极影响 | 第21-25页 |
(一) 息讼法律文化对我国法治进程的积极影响 | 第21-22页 |
(二) 息讼法律文化重视道德教育,提倡以和为贵,有利于防止犯罪 | 第22-23页 |
(三) 调节人际关系,有利于构建和谐社会 | 第23-24页 |
(四) 息讼调解制度是对诉讼制度的很好补充 | 第24-25页 |
二、息讼文化对我国法治进程的消极影响 | 第25-29页 |
(一) 牺牲百姓利益,片面追求法治秩序和谐 | 第25-26页 |
(二) 为达到息讼目的,夸大道德教化,忽略罪刑法定和程序正义 | 第26-27页 |
(三) 息讼法律思想不利于法律制度的健全 | 第27-28页 |
(四) 息讼思想使人们法律意识淡薄,忽视自己的权利 | 第28-29页 |
三、对西方社会“勇于兴讼”思想的反思 | 第29-31页 |
第三章 中国古代息讼法律文化的当代价值 | 第31-37页 |
一、研究古代息讼经验的迫切性与可能性 | 第31-32页 |
(一) 借鉴息讼经验的迫切性 | 第31页 |
(二) 借鉴息讼经验的可能性 | 第31-32页 |
二、批判地继承古代息讼法律文化价值 | 第32-36页 |
(一) 以和为贵,普及人民群众的和谐理念 | 第32-33页 |
(二) 完善司法调解制度 | 第33-34页 |
(三) 完善人民调解制度 | 第34-36页 |
三、正确对待古代息讼法律制度 | 第36-37页 |
结语 | 第37-38页 |
注释 | 第38-40页 |
参考文献 | 第40-41页 |
致谢 | 第41-4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