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1-8页 |
Abstract | 第8-16页 |
绪论 | 第16-22页 |
一、 选题的背景 | 第16-17页 |
二、 选题的提出 | 第17-18页 |
三、 选题的意义 | 第18-19页 |
(一) 选题的理论意义 | 第18-19页 |
(二) 选题的实践意义 | 第19页 |
四、 研究现状 | 第19-21页 |
五、 选题的研究路径 | 第21-22页 |
第一章 新时期中国普法缘起 | 第22-40页 |
一、 新时期中国法治道路的选择 | 第22-27页 |
二、 新时期中国法治建设的理论阐释 | 第27-32页 |
(一) 现代化理论视野中的新时期中国法治建设 | 第27-30页 |
(二) 新时期中国的治理模式转型 | 第30-32页 |
三、 法律在中国的困境及普法的产生 | 第32-40页 |
(一) 新时期中国国家与个人关系的重构 | 第32-33页 |
(二) 新时期中国的法律困境 | 第33-36页 |
(三) 新时期中国普法的产生 | 第36-40页 |
第二章 新时期中国普法的境况 | 第40-50页 |
一、 新时期中国普法的历史回顾 | 第40-46页 |
(一) “一五”普法到“二五”普法:法律秩序的重建 | 第40-43页 |
(二) “三五”普法: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 第43-44页 |
(三) “四五”普法至今:社会治理转型 | 第44-46页 |
二、 新时期中国普法的特点 | 第46-50页 |
(一) 普法形式的多样化 | 第46-47页 |
(二) 普法活动的规范化 | 第47-48页 |
(三) 普法对象重点化 | 第48-50页 |
第三章 新时期中国普法的结构 | 第50-68页 |
一、 普法主体 | 第50-58页 |
(一) 政府 | 第50-52页 |
(二) 法律人共同体 | 第52-56页 |
(三) 媒体 | 第56-58页 |
二、 普法受众 | 第58-60页 |
三、 普法形式 | 第60-66页 |
(一) 法律教育 | 第60-64页 |
(二) 法律宣传 | 第64-66页 |
四、 普法内容 | 第66-68页 |
第四章 新时期中国普法的反思 | 第68-87页 |
一、 普法主体批判 | 第68-73页 |
(一) 政府在普法活动中的双重角色 | 第68-69页 |
(二) 法律人共同体与法律启蒙 | 第69-72页 |
(三) 媒体普法的误区 | 第72-73页 |
二、 普法的限度 | 第73-77页 |
(一) 普法的自然限度 | 第74页 |
(二) 普法的效果限度 | 第74-77页 |
三、 我国普法活动自身的不足 | 第77-83页 |
(一) 普法中的受众缺位 | 第77-79页 |
(二) 普法的内容缺陷 | 第79-82页 |
(三) 普法的形式化 | 第82-83页 |
四、 普法的外部环境影响 | 第83-87页 |
(一) 政治环境因素对普法的影响 | 第83-85页 |
(二) 文化环境因素对普法的影响 | 第85-87页 |
第五章 新时期中国普法的续造 | 第87-116页 |
一、 新时期中国普法目标的重构 | 第87-97页 |
(一) 法律认知 | 第87-94页 |
(二) 法律偏好 | 第94-95页 |
(三) 法律权威 | 第95-97页 |
二、 普法的受众细分 | 第97-102页 |
(一) 普通民众与公务人员 | 第97-98页 |
(二) 城市居民与农村居民 | 第98-100页 |
(三) 对青少年的普法 | 第100-102页 |
三、 普法的途径优化 | 第102-109页 |
(一) 媒体在当下社会的重要性 | 第102-103页 |
(二) 普法与媒体的关系 | 第103-105页 |
(三) 普法对媒体的运用 | 第105-108页 |
(四) 政府对多种方式的整合 | 第108-109页 |
四、 普法的内容重构 | 第109-113页 |
(一) 权利与义务 | 第110-111页 |
(二) 价值与知识 | 第111-112页 |
(三) 常识与理论 | 第112-113页 |
五、 普法的反馈、评价机制的建立 | 第113-116页 |
结语 | 第116-118页 |
参考文献 | 第118-127页 |
一、 中文文献 | 第118-126页 |
二、 电子文献 | 第126-127页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科研成果 | 第127-128页 |
后记 | 第12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