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1-6页 |
| Abstract | 第6-7页 |
| 目录 | 第7-10页 |
| 图表目录 | 第10-11页 |
| 1 绪论 | 第11-23页 |
| ·研究缘起 | 第11-12页 |
| ·选题背景 | 第11页 |
| ·研究意义和目的 | 第11-12页 |
| ·相关概念界定 | 第12-15页 |
| ·非营利组织 | 第12-14页 |
| ·企业社会责任 | 第14页 |
| ·跨部门合作 | 第14-15页 |
| ·文献综述 | 第15-20页 |
| ·关于非营利组织与企业合作动因的研究 | 第15-17页 |
| ·关于非营利组织与企业合作模式及其选择的研究 | 第17-18页 |
| ·关于非营利组织与企业合作的风险及其控制的研究 | 第18-20页 |
| ·研究框架、方法和创新点 | 第20-23页 |
| ·研究框架 | 第20页 |
| ·研究方法 | 第20-21页 |
| ·本文创新点 | 第21-23页 |
| 2 非营利组织与企业跨部门合作的驱动因素和理论分析 | 第23-32页 |
| ·促使非营利组织与企业合作的驱动因素 | 第23-24页 |
| ·公益资源的短缺和传统公益模式的落伍 | 第23-24页 |
| ·企业社会责任的呼唤 | 第24页 |
| ·非营利组织与企业合作的理论分析 | 第24-32页 |
| ·治理理论与跨部门合作的可能性 | 第24-26页 |
| ·志愿失灵理论与跨部门合作的必要性 | 第26-28页 |
| ·资源依赖理论与跨部门合作的必然性 | 第28-29页 |
| ·风险管理理论与非营利组织的风险控制 | 第29-32页 |
| 3 非营利组织与企业跨部门合作模式的归纳与分析 | 第32-44页 |
| ·非营利组织与企业跨部门合作现状 | 第32页 |
| ·非营利组织与企业的慈善捐赠型合作模式 | 第32-35页 |
| ·非营利组织需要企业慈善捐赠 | 第33-34页 |
| ·企业慈善捐赠的内容与动机 | 第34-35页 |
| ·非营利组织与企业的交易型合作模式 | 第35-38页 |
| ·交易型合作模式的特点 | 第35页 |
| ·交易型合作模式的方式 | 第35-38页 |
| ·非营利组织与企业的互动型合作模式 | 第38-40页 |
| ·非营利组织与企业之间的互补性 | 第38-39页 |
| ·互动型合作模式的方式 | 第39-40页 |
| ·非营利组织与企业的一体化管理联盟合作模式 | 第40-42页 |
| ·一体化管理联盟出现的原因 | 第41页 |
| ·一体化管理联盟的特征 | 第41-42页 |
| ·非营利组织与企业四种跨部门合作模式的综合比较 | 第42-44页 |
| ·比较的指标与结果分析 | 第42-43页 |
| ·模式之间的转化与演进 | 第43-44页 |
| 4 非营利组织与企业跨部门合作模式的适用与选择 | 第44-55页 |
| ·合作的可行性——非营利组织在合作中所面临的风险因素 | 第44-45页 |
| ·传统捐赠的减少 | 第44-45页 |
| ·筹款机能的萎缩 | 第45页 |
| ·组织内部资源的浪费 | 第45页 |
| ·合作过度成功所带来的隐患 | 第45页 |
| ·合作模式的适用——评估标准 | 第45-50页 |
| ·双方是否有较强的合作意愿 | 第45-46页 |
| ·双方是否有明确的合作项目和合作规划 | 第46-47页 |
| ·双方是否有选择合作伙伴的标准 | 第47-48页 |
| ·双方是否能够制定出共同认可的“公益—商业合作协议” | 第48页 |
| ·双方是否存在共同的活动领域和较强的利益相关性 | 第48-49页 |
| ·双方是否能够对合作进行及时有效的评估 | 第49页 |
| ·双方是否能够在合作中建立相互信任机制 | 第49-50页 |
| ·合作模式的选择——选择路径 | 第50-52页 |
| ·跨部门合作建立的前提 | 第50页 |
| ·跨部门合作模式的具体选择 | 第50-52页 |
| ·合作的退出——非营利组织需终止与企业跨部门合作的情形 | 第52-55页 |
| ·企业在实际合作中与公益背道而驰 | 第52-53页 |
| ·非营利组织自身灵活性丧失 | 第53页 |
| ·公益品牌被滥用与非营利组织公信力下降 | 第53-55页 |
| 5 非营利组织对跨部门合作中风险的控制 | 第55-65页 |
| ·非营利组织的自我审查与评估 | 第55-56页 |
| ·明确自身价值 | 第55页 |
| ·评估组织形象与品牌 | 第55-56页 |
| ·把握组织运营情况 | 第56页 |
| ·严格合作企业的选择 | 第56-58页 |
| ·选择合作伙伴时的信息不对称 | 第57页 |
| ·尽职调查的途径与指标 | 第57-58页 |
| ·规范跨部门合作过程 | 第58-61页 |
| ·加强非营利组织品牌管理 | 第58-59页 |
| ·推进合作过程的信息公开 | 第59-60页 |
| ·实现非营利组织自治与合作的平衡 | 第60-61页 |
| ·构建有效的合作监督机制 | 第61-65页 |
| ·引入独立第三方评估 | 第61-63页 |
| ·强化公众和媒体监督 | 第63页 |
| ·建立政府对非营利组织的问责 | 第63-65页 |
| 6 结论 | 第65-67页 |
| 致谢 | 第67-68页 |
| 参考文献 | 第68-73页 |
| 附录 | 第73-7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