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10页 |
绪论 | 第10-16页 |
(一) 研究背景及意义 | 第10-12页 |
1. 研究背景和研究目的 | 第10-11页 |
2. 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 第11-12页 |
(二) 研究现状 | 第12-14页 |
1. 国外研究综述 | 第12页 |
2.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2-14页 |
(三) 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 | 第14-15页 |
1. 研究内容 | 第14页 |
2. 研究方法 | 第14-15页 |
(四) 创新点及不足 | 第15-16页 |
1. 创新点 | 第15页 |
2. 不足之处 | 第15-16页 |
一、相关概念和理论基础 | 第16-21页 |
(一) 概念界定 | 第16-19页 |
1. 腐败 | 第16页 |
2. 治理 | 第16-18页 |
3. 网络监督 | 第18-19页 |
4. 机制 | 第19页 |
(二) 网络监督的基本理论 | 第19-21页 |
1. 权力制约理论 | 第19页 |
2. 善治理论 | 第19-20页 |
3. 人民主权理论 | 第20-21页 |
二、当前中国腐败治理中的网络监督机制现状 | 第21-32页 |
(一) 网络监督的发展历程 | 第21-22页 |
1. 萌芽起步时期(1995年至2002年) | 第21页 |
2. 探索发展时期(2003年至2006年) | 第21页 |
3. 持续高涨时期(2007年至2010年) | 第21页 |
4. 创新规范时期(2011年起至今) | 第21-22页 |
(二) 网络监督的主要特点 | 第22-24页 |
1. 主体:大众化和抽象化 | 第22页 |
2. 客体:广泛化和多元化 | 第22-23页 |
3. 载体:多样化与生动化 | 第23-24页 |
4. 过程:快速化和长期化 | 第24页 |
(三) 网络监督的兴起原因 | 第24-26页 |
1. 信息网络技术的飞速发展 | 第24-25页 |
2. 党委政府部门的重视引导 | 第25页 |
3. 社会经济文化的全面进步 | 第25页 |
4. 传统监督机制的固有缺陷 | 第25-26页 |
(四) 网络监督的主要优势 | 第26-28页 |
1. 提高腐败治理的工作效率 | 第26页 |
2. 减少腐败治理的行政成本 | 第26-27页 |
3. 降低监督主体的风险系数 | 第27页 |
4. 促进腐败治理的公开透明 | 第27页 |
5. 实现腐败治理的快捷互动 | 第27-28页 |
6. 增强反腐效果的真实生动 | 第28页 |
(五) 网络监督实现腐败治理的主要途径 | 第28-30页 |
1. 网络监察 | 第29页 |
2. 网络举报 | 第29-30页 |
3. 网络曝光 | 第30页 |
(六) 中国网络监督在腐败治理中取得的成效 | 第30-32页 |
1. 激发了群众诉求表达,提振了民众信心 | 第30-31页 |
2. 突出了反腐工作重点,查处了典型腐败 | 第31页 |
3. 聚集了社会参与力量,弥补了体制短板 | 第31页 |
4. 形成了反腐高压态势,倡导了廉洁自律 | 第31-32页 |
三、当前中国腐败治理中的网络监督机制存在的问题及其原因 | 第32-37页 |
(一) 存在的突出问题 | 第32-35页 |
1. 信息庞杂,影响监督效力 | 第32-33页 |
2. 强势介入,干扰司法公正 | 第33页 |
3. 网络滥用,侵犯名誉隐私 | 第33-34页 |
4. 对接不畅,浪费民众热情 | 第34页 |
5. 以暴制暴,缺乏社会责任 | 第34-35页 |
(二) 原因分析 | 第35-37页 |
1. 政府部门信息公开发布不足 | 第35页 |
2. 传统监督方式整合对接不足 | 第35页 |
3. 部分政府官员应对认识不足 | 第35-36页 |
4. 各类传播媒体互动合作不足 | 第36页 |
5. 网民责任意识整体素养不足 | 第36页 |
6. 相关法律法规完善建设不足 | 第36-37页 |
五、完善当前中国腐败治理中的网络监督机制的对策建议 | 第37-46页 |
(一) 强化法律法规建设 | 第37-38页 |
1. 明确规定网络监督的内容形式 | 第37-38页 |
2. 维护保障广大公民的合法权益 | 第38页 |
3. 约束制裁网络监督的违法行为 | 第38页 |
(二) 创新体制机制建设 | 第38-43页 |
1. 纳入监督体系,汇集整体监督合力 | 第38-39页 |
2. 加快制度建设,完善相关程序机制 | 第39-42页 |
3. 发展电子政务,推动政府信息公开 | 第42页 |
4. 坚持互动配合,树立主流媒体权威 | 第42-43页 |
(三) 加强主体客体建设 | 第43-46页 |
1. 健全网络伦理规范体系,规范网民言行 | 第43页 |
2. 推进网络实名制度进程,整治信息失真 | 第43-44页 |
3. 培育运营服务行业自律,增强责任意识 | 第44页 |
4. 发挥网站意见领袖作用,引导舆论方向 | 第44-46页 |
结语 | 第46-47页 |
参考文献 | 第47-49页 |
致谢 | 第4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