鹿肾冻干粉的制备、成分分析及性能研究
| 摘要 | 第1-3页 |
| Abstract | 第3-7页 |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第7-17页 |
| ·课题的来源及意义 | 第7页 |
| ·鹿肾的研究进展 | 第7-8页 |
| ·鹿肾的形态特征 | 第7页 |
| ·鹿肾的药理作用 | 第7-8页 |
| ·鹿肾资源的利用情况 | 第8页 |
| ·蛋白酶解技术的研究进展 | 第8-10页 |
| ·酶解的优点 | 第8页 |
| ·酶的选择 | 第8-9页 |
| ·酶解技术在制药领域的应用 | 第9页 |
| ·酶解技术在食品领域的应用 | 第9页 |
| ·酶解技术的前景 | 第9-10页 |
| ·生物活性肽的研究进展 | 第10-13页 |
| ·肽 | 第10页 |
| ·肽的特性 | 第10页 |
| ·肽的生理功能 | 第10-12页 |
| ·肽的提取 | 第12-13页 |
| ·肽的现状 | 第13页 |
| ·真空冷冻干燥 | 第13-16页 |
| ·真空冷冻干燥技术原理 | 第14页 |
| ·真空冷冻干燥物质的特点 | 第14页 |
| ·真空冷冻干燥的应用 | 第14-15页 |
| ·真空冷冻干燥的发展趋势 | 第15-16页 |
| ·课题研究内容与选题的目的、意义 | 第16-17页 |
| 第二章 鹿肾基本组分测定及氨基酸分析 | 第17-24页 |
| ·试验材料试剂与仪器 | 第17-18页 |
| ·实验材料及试剂 | 第17页 |
| ·实验仪器及设备 | 第17-18页 |
| ·实验方法 | 第18-21页 |
| ·鹿肾中水分含量测定 | 第18页 |
| ·鹿肾中灰分含量测定 | 第18-19页 |
| ·鹿肾中总脂肪含量测定 | 第19页 |
| ·鹿肾中总糖含量测定 | 第19-20页 |
| ·鹿肾中蛋白质含量测定 | 第20页 |
| ·鹿肾中氨基酸含量测定 | 第20-21页 |
| ·结果与讨论 | 第21-23页 |
| ·水分含量测定结果 | 第21页 |
| ·灰分含量测定结果 | 第21页 |
| ·总脂肪含量测定结果 | 第21-22页 |
| ·总糖含量测定结果 | 第22-23页 |
| ·蛋白质含量测定结果 | 第23页 |
| ·氨基酸含量测定结果 | 第23页 |
| ·本章小结 | 第23-24页 |
| 第三章 鹿肾的冷冻干燥工艺 | 第24-29页 |
| ·试验材料与仪器 | 第24页 |
| ·实验原料 | 第24页 |
| ·实验仪器 | 第24页 |
| ·实验方法 | 第24-25页 |
| ·温度的测量方法 | 第24页 |
| ·干燥过程 | 第24-25页 |
| ·工艺参数优化实验设计 | 第25页 |
| ·结果与分析 | 第25-28页 |
| ·鹿肾的冻结曲线 | 第25-26页 |
| ·压力对冻干过程的影响 | 第26页 |
| ·物料厚度对冻干过程的影响 | 第26-27页 |
| ·搁板温度对冻干过程的影响 | 第27-28页 |
| ·本章小结 | 第28-29页 |
| 第四章 鹿肾酶解工艺研究 | 第29-47页 |
| ·试验材料与方法 | 第29-35页 |
| ·主要材料与试剂 | 第29-30页 |
| ·主要仪器 | 第30-31页 |
| ·实验分析方法 | 第31-32页 |
| ·酶解工艺试验设计 | 第32-33页 |
| ·酶解液的纯化 | 第33页 |
| ·SDS-PAGE电泳 | 第33-35页 |
| ·结果与分析 | 第35-46页 |
| ·pH值对水解度的影响 | 第35页 |
| ·温度对水解度的影响 | 第35-36页 |
| ·加酶量对水解度的影响 | 第36-37页 |
| ·底物对水解度的影响 | 第37-38页 |
| ·酶解时间对水解度的影响 | 第38-39页 |
| ·响应面分析法优化碱性蛋白酶的酶解工艺 | 第39-43页 |
| ·酶解液纯化结果与分析 | 第43-46页 |
| ·本章小结 | 第46-47页 |
| 第五章 抗疲劳实验 | 第47-52页 |
| ·前言 | 第47页 |
| ·疲劳定义及产生机理 | 第47页 |
| ·抗疲劳意义 | 第47页 |
| ·材料与仪器 | 第47页 |
| ·实验方法 | 第47-49页 |
| ·小鼠负重游泳实验 | 第47-48页 |
| ·小鼠耐低压缺氧实验 | 第48页 |
| ·小鼠血乳酸的测定 | 第48页 |
| ·小鼠肝糖原的测定 | 第48-49页 |
| ·结果与分析 | 第49-51页 |
| ·小鼠游泳时间的影响 | 第49页 |
| ·小鼠耐低压缺氧的影响 | 第49-50页 |
| ·小鼠血乳酸的影响 | 第50页 |
| ·小鼠肝糖原的影响 | 第50-51页 |
| ·本章小结 | 第51-52页 |
| 第六章 结论 | 第52-53页 |
| 致谢 | 第53-54页 |
| 参考文献 | 第54-59页 |
| 作者简介 | 第59页 |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研究成果 | 第59-6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