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医药、卫生论文--中国医学论文--中药学论文--中药化学论文--化学分析与鉴定论文

基于生物毒价检测和化学成分分析的毒性中药附子质量评控研究

摘要第1-5页
Abstract第5-8页
目录第8-11页
符号、縮略词等注释表第11-12页
第一章 绪论第12-17页
 1 毒性中药质量评价与控制的基本现状和主要问题第12-13页
   ·毒性中药的使用现状和存在的问题第12页
   ·毒性中药质量评价与控制模式的现状、问题和出路第12-13页
 2 本题的总体研究方案第13-17页
   ·研究目的和意义第13-14页
   ·以附子为模式药的依据第14-15页
   ·研究思路与技术路线第15-17页
第二章 样品的采制与法定检验第17-23页
 1 样品的采制与性状鉴定第17页
 2 法定检验第17-21页
   ·仪器和试剂第18页
   ·双酯型生物碱限量和单酯型生物碱含量测定第18-20页
   ·法定检验结果第20-21页
 3 小结第21-23页
第三章 基于最小致死量的生物毒价测定方法的建立第23-35页
 1 生物毒价测定方法的概述第23-25页
 2 生物毒价测定方法的建立第25-33页
   ·设计依据与原理第25-26页
   ·实验仪器、材料和试药第26页
   ·实验条件的确立第26-32页
   ·试验的有效性和结果的判定第32-33页
 3 小结第33-35页
第四章 基于“一测多评”的6种生物碱含量同时测定法的建立第35-44页
 1 “一测多评”方法的概述第35-36页
 2 实验仪器、材料与试药第36页
 3 测定方法及方法学考察第36-38页
   ·色谱条件第36-37页
   ·对照品溶液的制备第37页
   ·供试品溶液的制备第37页
   ·线性范围的考察第37-38页
   ·精密度试验第38页
 4 “一测多评”方法的建立第38-41页
   ·内参物的选择第38-39页
   ·色谱柱的优选第39页
   ·色谱峰的辨识第39-40页
   ·相对校正因子的确立第40-41页
 5 “一测多评”方法的验证第41-44页
第五章 附子炮制前后生物毒价和化学成分的对比分析第44-66页
 1 仪器、材料与试药第44-45页
 2 实验方法第45-47页
   ·生物毒价的测定第45页
   ·乌头碱等6种生物碱含量的测定第45页
   ·HPLC-MS/MS指纹特征谱的检测第45-46页
   ·数据分析方法第46-47页
 3 结果第47-64页
   ·炮制前后生物毒价的变化规律第47-48页
   ·炮制前后6种生物碱含量的变化规律以及与毒价的相关性分析第48-50页
   ·炮制前后21种酯型生物碱的变化规律以及与毒价的相关性分析第50-64页
 4 小结第64-66页
第六章 附子无胆炮制方法的合理性和优势分析第66-76页
 1 仪器与材料第66页
 2 实验方法第66-67页
   ·生物毒价的测定第66页
   ·乌头碱等6种生物碱含量的测定第66页
   ·HPLC-MS/MS指纹特征谱的检测第66-67页
   ·无机杂质含量的测定第67页
 3 结果第67-73页
   ·无胆制附片与传统胆制附片毒价的差异第67-68页
   ·无胆制附片与传统胆制附片中6种生物碱含量的差异第68-69页
   ·无胆制附片与传统胆制附片中无机杂质含量的差异第69-71页
   ·无胆制附片与传统胆制附片中21种酯型生物碱相对含量的差异第71-73页
 4 小结第73-76页
第七章 附子“毒性效应成分指数”的初步构建第76-80页
 1 “毒性效应成分指数”的概念和内涵第76页
 2 附子“毒性效应成分指数”的初步构建第76-79页
   ·变量的选取第76-77页
   ·每个变量权重系数的确定第77页
   ·综合权重系数的确定第77-78页
   ·结果的验证第78-79页
 3 小结第79-80页
第八章 附子质量标准的修订建议第80-84页
 1 附子质量标准修订草案第80-82页
 2 质量标准增修订说明第82-84页
第九章 结语与展望第84-88页
 1 主要结果与结论第84-86页
 2 不足之处第86-87页
 3 前景与展望第87-88页
参考文献第88-93页
致谢第93-95页
在读期间公开发表的学术论文第95-96页

论文共96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基于生物药剂学研究四逆汤中附子与甘草合煎减毒增效机制
下一篇:基于半夏泻心汤及其拆方治疗胃溃疡的实验研究探讨寒热并用配伍规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