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9页 |
第一章 前言 | 第9-16页 |
·选题背景 | 第9-10页 |
·研究内容 | 第10-11页 |
·研究方法 | 第11-12页 |
·文献归纳法 | 第11页 |
·描述性分析法 | 第11-12页 |
·定量分析法 | 第12页 |
·研究思路 | 第12-13页 |
·文献综述 | 第13-16页 |
第二章 创业板及其上市公司的特征分析 | 第16-24页 |
·国内外创业板的特征 | 第16-18页 |
·我国创业板的特征分析 | 第16页 |
·世界其他创业板的特征分析 | 第16-18页 |
·我国创业板与主板、国外创业板的对比分析 | 第18-20页 |
·我国创业板与主板的对比分析 | 第18-20页 |
·我国创业板与国际其他创业板的对比分析 | 第20页 |
·我国创业板的上市条件 | 第20-21页 |
·主体资格与财务指标要求 | 第20-21页 |
·其他要求 | 第21页 |
·中国创业板上市公司的特征分析 | 第21-24页 |
·创业板新股破发严重 | 第21-22页 |
·高市盈率发行 | 第22页 |
·高超募比率 | 第22页 |
·业绩下滑 | 第22页 |
·高管套现 | 第22-24页 |
第三章 创业板上市公司资本结构分析 | 第24-32页 |
·资本结构的概念 | 第24页 |
·资本结构相关理论 | 第24-25页 |
·净收益理论 | 第24页 |
·净营业收益理论 | 第24-25页 |
·MM理论 | 第25页 |
·代理理论 | 第25页 |
·等级筹资理论 | 第25页 |
·创业板上市公司资本结构的特点 | 第25-26页 |
·创业板与主板、中小板上市公司资本结构的比较分析 | 第26-28页 |
·创业板上市公司偏好股权融资 | 第27-28页 |
·创业板上市公司个人投资者持股占比较高 | 第28页 |
·创业板上市公司上市前后资本结构对比分析 | 第28-32页 |
·上市前资本结构状况 | 第28-30页 |
·上市后资本结构变动分析 | 第30-32页 |
第四章 创业板上市公司财务绩效及其评价 | 第32-42页 |
·财务绩效的概念 | 第32页 |
·创业板上市公司财务绩效的特点 | 第32页 |
·创业板与主板上市公司财务绩效的比较分析 | 第32-34页 |
·创业板上市公司上市前后财务绩效的比较分析 | 第34-35页 |
·上市前财务绩效总体状况 | 第34-35页 |
·上市后财务绩效变动分析 | 第35页 |
·财务绩效评价方法与指标的选择 | 第35-38页 |
·单一指标的绩效衡量 | 第37页 |
·多重指标的绩效衡量 | 第37页 |
·财务绩效评价方法与指标 | 第37-38页 |
·因子分析法及其在财务绩效评价中的运用 | 第38-42页 |
·因子分析法及其模型 | 第38页 |
·因子分析法在财务绩效评价中的运用 | 第38-42页 |
第五章 创业板上市公司资本结构对财务绩效影响的实证分析 | 第42-47页 |
·研究假设 | 第42页 |
·研究方法的选取 | 第42页 |
·研究样本及数据来源 | 第42-43页 |
·样本的选取 | 第42-43页 |
·数据来源 | 第43页 |
·变量定义 | 第43页 |
·实证结果 | 第43-45页 |
·资产负债率与财务绩效的分析 | 第43-44页 |
·长期负债率与财务绩效的回归分析 | 第44-45页 |
·实证结论分析 | 第45-47页 |
·对假设一、假设二的验证及分析 | 第45-46页 |
·对假设三的验证及分析 | 第46-47页 |
第六章 提升创业板上市公司财务绩效的建议 | 第47-52页 |
·创建完善的创业板市场环境 | 第47-49页 |
·完善市场退出机制 | 第47页 |
·完善保荐人制度 | 第47-48页 |
·加强信息披露制度 | 第48页 |
·设立高度独立性、权威性的检察机构 | 第48页 |
·对股权结构进行优化改革 | 第48-49页 |
·设置多重上市标准 | 第49页 |
·完善创业板法律制度 | 第49页 |
·提高创业板上市公司自身素质 | 第49-52页 |
·着力提高创业板企业自身的盈利能力 | 第49页 |
·提升管理水平,保持结构弹性 | 第49-50页 |
·合理使用超募资金 | 第50页 |
·完善内部公司治理结构 | 第50-51页 |
·构建决策与监督机制 | 第51-52页 |
第七章 研究的局限与展望 | 第52-53页 |
参考文献 | 第53-57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研究成果 | 第57-58页 |
致谢 | 第5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