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17页 |
ABSTRACT | 第17-23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23-47页 |
·研究意义 | 第23-24页 |
·研究进展 | 第24-44页 |
·全新世海平面上升、三角洲发育与新石器文明 | 第24-31页 |
·全新世海平面上升 | 第24-27页 |
·大河三角洲建造 | 第27-29页 |
·海平面变化和三角洲发育对对早期人类活动的影响 | 第29-31页 |
·全新世气候变化特征与早期人类文明 | 第31-36页 |
·全新世气候大暖期与全新世千年尺度气候事件 | 第31-34页 |
·人类文明对气候变化的响应 | 第34-36页 |
·全新世杭州湾地区环境演变 | 第36-38页 |
·长江三角洲新石器文化及良渚古城-塘山大坝的研究进展 | 第38-44页 |
·长江三角洲新石器文化发展 | 第38-40页 |
·良渚文化区域分布 | 第40-41页 |
·良渚古城体系 | 第41-43页 |
·影响良诸文化的环境和气候条件 | 第43-44页 |
·小结 | 第44页 |
·研究目标和技术路线 | 第44-47页 |
·研究内容和目标 | 第44-45页 |
·工作量展示 | 第45-46页 |
·技术路线 | 第46-47页 |
第二章 研究区概况 | 第47-54页 |
·长江三角洲平原自然地理背景 | 第47-50页 |
·瓶窑-良渚地区 | 第50-54页 |
·地质地貌特征 | 第50-51页 |
·水文特征 | 第51-52页 |
·气候、土壤、植被特征 | 第52-54页 |
第三章 资料来源与研究方法 | 第54-64页 |
·资料来源 | 第54-57页 |
·样品采集 | 第54-55页 |
·LZ和XL钻孔 | 第54-55页 |
·塘山大坝白虎弄段沉积物剖面 | 第55页 |
·本区钻孔资料搜集 | 第55-57页 |
·文化考古资料 | 第57页 |
·研究方法 | 第57-64页 |
·粒度测试 | 第57页 |
·有孔虫分析 | 第57-59页 |
·AMS14C测年 | 第59-60页 |
·光释光测年 | 第60页 |
·孢粉处理与分析 | 第60-62页 |
·炭屑分析 | 第62-63页 |
·磁组构测试 | 第63页 |
·研究区水系恢复 | 第63-64页 |
第四章 研究结果 | 第64-83页 |
·LZ钻孔岩性、粒度及有孔虫分布特征 | 第64-66页 |
·岩性描述 | 第64-65页 |
·粒度分析结果 | 第65-66页 |
·有孔虫分析结果 | 第66页 |
·XL钻孔岩性、粒度及有孔虫分布特征 | 第66-69页 |
·岩性描述 | 第66-67页 |
·粒度分析结果 | 第67-69页 |
·有孔虫分析结果 | 第69页 |
·年代数据 | 第69-75页 |
·LZ钻孔AMS-14C测年结果 | 第69-71页 |
·XL钻孔AMS-14C测年结果 | 第71-73页 |
·塘山大坝白虎弄剖面光释光测年结果 | 第73-75页 |
·孢粉与炭屑鉴定结果 | 第75-80页 |
·LZ钻孔的孢粉鉴定结果 | 第75-78页 |
·孢粉-炭屑分带 | 第78-80页 |
·分带Ⅰ(约5,200-5,000 cal yr BP) | 第78页 |
·分带Ⅱ(约5,000-4,000 cal yr BP) | 第78页 |
·分带Ⅲ(约4,000 cal yr BP以来) | 第78-80页 |
·磁组构测量结果 | 第80-83页 |
第五章 环境、气候代用指标及其指示意义 | 第83-101页 |
·杭州湾全新世沉积相演变 | 第83-89页 |
·LZ和XL钻孔揭示的研究区沉积相演变过程 | 第83-86页 |
·研究区钻孔地层对比 | 第86-89页 |
·沉积序列、新石器文化遗址分布特征反映的研究区海平面变化及其区域对比 | 第89-95页 |
·研究区海平面变化 | 第89-91页 |
·与我国东部海平面对比 | 第91-93页 |
·研究区水系与岸线变迁 | 第93-95页 |
·沉积物孢粉特征反映的全新世中期以来的植被及下垫面变化 | 第95-98页 |
·植被、环境特征 | 第95-97页 |
·气候演变 | 第97-98页 |
·小结 | 第98-101页 |
第六章 良渚古城和塘山大坝的年代和成因探讨 | 第101-109页 |
·良渚古城的遥感判读及修建年代判断 | 第101-104页 |
·良渚古城的遥感判读 | 第101-103页 |
·古城的建造年代推断 | 第103-104页 |
·光释光和磁组构结果反映的大坝成因和年代 | 第104-106页 |
·大型工程用土量估算 | 第106-109页 |
第七章 杭州湾海平面、环境、气候演化与人类活动的适应 | 第109-133页 |
·全新世海平面波动对三角洲发育和新石器人类活动的影响 | 第109-117页 |
·海平面对三角洲成因影响的探讨 | 第109-110页 |
·新石器人类活动对海平面控制下的三角洲发育的适应性 | 第110-113页 |
·新石器遗址分布与全新世海平面波动模式的探讨 | 第113-117页 |
·杭州湾西部岸线稳定对良渚古城选址的意义 | 第117-120页 |
·古地形对良渚古城建造的意义 | 第117-118页 |
·全新世中期稳定的岸线环境对良渚古城建造的意义 | 第118-120页 |
·中全新世温暖气候及湿地淡水化过程良渚古城人类活动的影响 | 第120-127页 |
·温暖气候对稻作农业的促进作用 | 第120-123页 |
·湿地淡水化过程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 第123-127页 |
·炭屑与稻作农业活动的关系 | 第127-129页 |
·炭屑的来源和作用 | 第127-128页 |
·碳屑对稻作农业和环境管理意义 | 第128-129页 |
·修建塘山大坝的意义 | 第129-131页 |
·良渚文化及古城消亡的探讨 | 第131-133页 |
第八章 结论 | 第133-135页 |
第九章 不足与展望 | 第135-136页 |
参考文献 | 第136-155页 |
作者简历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 第155-156页 |
后记 | 第156-15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