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9页 |
导论 | 第9-20页 |
一、研究背景和意义 | 第9-10页 |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0-17页 |
(一) 对政府公信力的内涵及评价标准 | 第12-13页 |
(二) 对政府公信力的地位和作用研究 | 第13-14页 |
(三) 对政府公信力现状的探讨 | 第14-15页 |
(四) 对政府公信力缺失的原因探讨 | 第15-16页 |
(五) 对提升政府公信力的途径探讨 | 第16-17页 |
三、研究方法 | 第17页 |
(一) 文献资料法 | 第17页 |
(二) 案例分析法 | 第17页 |
(三) 系统分析法 | 第17页 |
四、主要概念 | 第17-19页 |
(一) 政府公信力的定义 | 第17-18页 |
(二) 政府公信力与政府诚信、政府信用的辨析 | 第18-19页 |
五、本文的创新与不足 | 第19-20页 |
第一章 政府公信力的建设现状 | 第20-24页 |
一、不断加强的政府公信力 | 第20页 |
二、政府公信力缺失的主要表现及原因 | 第20-24页 |
(一) 贪污腐败行为屡禁不止 | 第21页 |
(二) 政府职能越位缺位错位 | 第21页 |
(三) 信息的不透明与不对称 | 第21-22页 |
(四) 政策多变且缺乏稳定性 | 第22页 |
(五) 政府工作效率低下 | 第22-23页 |
(六) 公共媒体传导上的失误 | 第23页 |
(七) 公众评价的认知偏差 | 第23-24页 |
第二章 提升政府公信力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 第24-29页 |
一、政府公信力是检验政治合法性的重要指标 | 第24-25页 |
二、较高的政府公信力为政府整合力的加强奠定了基础 | 第25页 |
三、良好的政府公信力可以促进公共政策的实现 | 第25-26页 |
四、提升政府公信力符合社会公众进步发展的要求 | 第26-27页 |
五、政府公信力是市场经济发展的风向标 | 第27-29页 |
第三章 政府公信力的一般特征和评价标准 | 第29-33页 |
一、政府公信力的一般特征 | 第29-30页 |
(一) 政府作为公信力主体拥有公共权力 | 第29页 |
(二) 政府作为公信力主体与客体有着非对称性 | 第29页 |
(三) 政府公信力的影响具有广泛性和扩散性 | 第29-30页 |
二、政府公信力的评价标准 | 第30-33页 |
(一) 政策是否合法与稳定程度 | 第30页 |
(二) 政府依法行政的程度 | 第30页 |
(三) 政府民主化的程度 | 第30-31页 |
(四) 政府提供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的程度 | 第31页 |
(五) 政府官员的廉洁程度 | 第31页 |
(六) 政府信息公开的程度 | 第31-33页 |
第四章 提升我国政府公信力的路径选择 | 第33-44页 |
一、基于信息公开的政府公信力建设 | 第33-35页 |
(一) 完善信息公开条例,保障公民知情权 | 第33页 |
(二) 完善信息传递体系,避免信息失真 | 第33-34页 |
(三) 提高公众信息选择能力,争取公众支持 | 第34-35页 |
二、基于政治伦理的政府公信力建设 | 第35-37页 |
(一) 加强公务员的道德修养,培养为民服务和信用意识 | 第35-36页 |
(二) 加强政府行政道德规范建设,树立正确的从政价值观 | 第36-37页 |
三、基于制度层面的政府公信力建设 | 第37-39页 |
(一) 健全行政问责制度 | 第37页 |
(二) 建立政府失信惩罚制度与守信激励机制 | 第37-38页 |
(三) 健全与《政府信息公开条例》相配套的法律法规体系 | 第38-39页 |
四、基于行政行为的政府公信力建设 | 第39-41页 |
(一) 提高政府行政效率 | 第39-40页 |
(二) 加强依法行政,严格执法 | 第40-41页 |
(三) 保持政策的稳定性与公开性 | 第41页 |
五、基于价值理念的政府公信力建设 | 第41-44页 |
(一) 树立服务政府理念,提高政府公信力的质量 | 第41-42页 |
(二) 树立诚信政府理念,提升公众对政府的认可程度 | 第42页 |
(三) 树立责任政府理念,促进政府公信力的有效提升 | 第42页 |
(四) 树立法治政府理念,为政府公信力的提高奠定基础 | 第42-44页 |
结语 | 第44-45页 |
参考文献 | 第45-48页 |
致谢 | 第4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