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9页 |
ABSTRACT | 第9-13页 |
引言 | 第13-16页 |
一、选题意义与研究现状 | 第13-14页 |
二、指导思想与研究方法 | 第14页 |
三、研究内容与重点突破的方向 | 第14-16页 |
第一章 战前中国空军的评估 | 第16-37页 |
第一节 作战飞机的性能和数量 | 第16-24页 |
一、从战斗机性能和数量的对比看日本海军九六式舰载战斗机投入战场前中国空军的抗敌条件 | 第16-19页 |
二、从中方驱逐机与日方轰炸机的性能和数量的对比看日本海军九六式舰载战斗机投入战场前中国空军的抗敌条件 | 第19-21页 |
三、从中方轰炸机的性能和数量看中国空军的抗敌条件 | 第21-23页 |
四、日本海军九六式舰载战斗机的投入与制空权的归属 | 第23-24页 |
第二节 飞行员的培养及素质 | 第24-29页 |
一、中央航空学校的培养模式及飞行员素质 | 第24-26页 |
二、地方航空部队培养出的飞行员 | 第26-28页 |
三、日本飞行员的培养模式及水平 | 第28-29页 |
四、从匕行员培养模式及其素质看中国空军的抗敌条件 | 第29页 |
第三节 建设机场与完善后勤保障 | 第29-31页 |
第四节 全面抗战前中国的国土防御与空军战略 | 第31-34页 |
一、战前日军的军力、部署及国民政府对日军进攻方向的判定 | 第31-33页 |
二、抗战前夕中国空军的战略部署及在全局中的意义 | 第33-34页 |
第五节 小结 | 第34-37页 |
第二章 制空权的争夺及影响 | 第37-57页 |
第一节 淞沪会战期间中国空军主动出击争夺制空权的行动 | 第37-42页 |
一、对上海前进机场的轰炸及作用 | 第38-40页 |
二、对日军航空母舰的轰炸及效果 | 第40-41页 |
三、对上述行动的评析 | 第41-42页 |
第二节 从中国空军迎击米犯日机的战果看这一时期华东地区制空权的归属 | 第42-47页 |
一、中国空军掌控华东地区短暂的制空权 | 第43-45页 |
二、中日航空部队的相持 | 第45-46页 |
三、制空权的丧失 | 第46-47页 |
第三节 这一时期华北地区制空权的归属情况 | 第47-50页 |
一、1937年8月前华北地区制空权的归属情况 | 第47-49页 |
二、1937年8月至9月中旬华北地区制空权的归属情况 | 第49-50页 |
三、1937年9月中旬后华北地区制空权的归属情况 | 第50页 |
第四节 这一时期华南地区制空权的归属情况 | 第50-54页 |
一、1937年8月29日前中方战略抉择及其夺取华南制空权的可能性 | 第51-52页 |
二、1937年8月29日前日方战略抉择及其夺取华南制空权的可能性 | 第52-53页 |
三、1937年8月29日后中日航空兵的行动及华南制空权的归属情况 | 第53-54页 |
第五节 小结 | 第54-57页 |
第三章 对地面的支援及对战局的影响 | 第57-69页 |
第一节 淞沪会战期间的陆空协同作战 | 第57-64页 |
一、淞沪会战前期的陆空协同作战 | 第57-60页 |
二、淞沪会战中后期的陆空协同作战 | 第60-62页 |
三、对会战中陆空协同作战的评价 | 第62-64页 |
第二节 这一时期中国空军在华北战场对日作战中的作用 | 第64-67页 |
一、太原会战前华北地面战场态势及中国空军的行动 | 第64-65页 |
二、太原会战期间中国空军对地支援行动及效果 | 第65-66页 |
三、对中国空军在华北对地支援行动的评价 | 第66-67页 |
第三节 小结 | 第67-69页 |
第四章 结论 | 第69-72页 |
参考文献 | 第72-74页 |
附录 | 第74-75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目录 | 第75-76页 |
致谢 | 第7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