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谢 | 第1-6页 |
中文摘要 | 第6-8页 |
ABSTRACT | 第8-15页 |
1 绪论 | 第15-20页 |
·研究背景与问题提出 | 第15-16页 |
·研究目的及意义 | 第16-17页 |
·研究目的 | 第16页 |
·研究意义 | 第16-17页 |
·研究路线与方法 | 第17-18页 |
·论文框架 | 第18-20页 |
2 国内外研究现状述评 | 第20-25页 |
·国外研究现状述评 | 第20-22页 |
·资料来源与分析 | 第20页 |
·研究内容 | 第20-21页 |
·小结 | 第21-22页 |
·国内研究现状述评 | 第22-24页 |
·资料来源与分析 | 第22页 |
·研究内容 | 第22-23页 |
·小结 | 第23-24页 |
·综述小结 | 第24-25页 |
3 理论基础与研究方法 | 第25-38页 |
·研究对象及概念界定 | 第25-29页 |
·开放型景区 | 第25页 |
·旅游环境承载力 | 第25-29页 |
·开放型景区旅游环境承载力 | 第29页 |
·相关理论研究 | 第29-32页 |
·可持续发展理论 | 第29-31页 |
·木桶理论 | 第31-32页 |
·旅游环境承载力的研究方法研究 | 第32-33页 |
·单要素分析法 | 第32-33页 |
·综合指标法 | 第33页 |
·旅游环境承载力的分析方法研究 | 第33-38页 |
·资源空间承载力(REBC) | 第33-34页 |
·生态环境承载力(EEBC) | 第34-36页 |
·旅游经济承载力(DEBC) | 第36-37页 |
·旅游心理承载力(PEBC) | 第37页 |
·综合承载力计算方法 | 第37-38页 |
4 开放型景区旅游环境承载力指标体系构建 | 第38-50页 |
·开放型与一般型景区旅游环境承载力的区别 | 第38页 |
·开放型景区旅游环境承载力指标体系构建 | 第38-41页 |
·旅游空间承载力(TEBC) | 第38-39页 |
·生活环境承载力(LEBC) | 第39-40页 |
·设施服务承载力(FSBC) | 第40页 |
·综合心理承载力(CEBC) | 第40-41页 |
·开放型景区旅游环境承载力分析方法 | 第41-50页 |
·旅游空间承载力(TEBC)分析方法 | 第41-42页 |
·生活环境承载力(LEBC)分析方法 | 第42-43页 |
·设施服务承载力(FSBC)分析方法 | 第43-48页 |
·综合心理承载力(CEBC)分析方法 | 第48-50页 |
5 什刹海景区旅游环境承载力分析 | 第50-66页 |
·研究区域背景 | 第50-56页 |
·什刹海景区基本情况 | 第50页 |
·什刹海景区资源概况 | 第50-55页 |
·什刹海风景区旅游环境承载力组成体系构建 | 第55-56页 |
·什刹海景区旅游空间承载力(TEBC)分析 | 第56-57页 |
·承载力分析 | 第56页 |
·小结 | 第56-57页 |
·什刹海景区生活环境承载力(LEBC)分析 | 第57-59页 |
·承载力分析 | 第57-58页 |
·小结 | 第58-59页 |
·什刹海景区设施服务承载力(FSBC)分析 | 第59-64页 |
·接待能力承载力 | 第59页 |
·交通运输能力承载力 | 第59-60页 |
·景区服务能力承载力 | 第60-63页 |
·小结 | 第63-64页 |
·什刹海景区综合心理承载力(CEBC)分析 | 第64页 |
·承载力测算 | 第64页 |
·小结 | 第64页 |
·本章小结 | 第64-66页 |
6 什刹海景区承载力优化调控 | 第66-74页 |
·承载力调控原则 | 第66-67页 |
·逆向拉伸,实现空间扩展 | 第66页 |
·圈层控制,优化空间结构 | 第66页 |
·空间疏解,扩大景区范围 | 第66页 |
·不同区块优化组合,实现承载力最佳 | 第66-67页 |
·调整产业业态及空间分布,优化承载力 | 第67-68页 |
·调整目标 | 第67页 |
·业态调整重点 | 第67-68页 |
·完善接待服务,提高接待能力承载力 | 第68-69页 |
·丰富旅游购物场所 | 第68-69页 |
·提升餐饮服务品质 | 第69页 |
·完善住宿服务体系 | 第69页 |
·加强配套娱乐服务 | 第69页 |
·完善服务体系,提高景区服务能力承载力 | 第69-70页 |
·优化公共标识导览系统 | 第69-70页 |
·建设旅游公共服务平台 | 第70页 |
·维护景区经营秩序与区域品牌 | 第70页 |
·推进“智慧景区”建设 | 第70页 |
·提升景区交通运输能力承载力 | 第70-71页 |
·动态交通 | 第71页 |
·静态交通 | 第71页 |
·维护生活环境,建设绿色社区,提升生活环境承载力 | 第71-73页 |
·加强综合环境整治,强化整体风貌特色的保护 | 第72页 |
·水环境的保护 | 第72页 |
·大气环境的保持 | 第72页 |
·卫生环境的治理 | 第72-73页 |
·环境噪声的控制 | 第73页 |
·倡导居民参与,推进优质景区、文明社区共同发展 | 第73-74页 |
7 结论与展望 | 第74-77页 |
·主要研究成果 | 第74-75页 |
·定义了开放型景区,进而对其旅游环境承载力进行研究 | 第74页 |
·架构了开放型景区旅游环境承载力的指标体系 | 第74页 |
·总结出开放型景区旅游环境承载力的测算与分析方法 | 第74-75页 |
·研究局限 | 第75页 |
·研究展望 | 第75-77页 |
参考文献 | 第77-81页 |
附录A | 第81-83页 |
作者简历 | 第83-87页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第8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