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致谢 | 第1-6页 |
| 中文摘要 | 第6-8页 |
| ABSTRACT | 第8-12页 |
| 1 引言 | 第12-44页 |
| ·国际社会在应对气候变化方面采取的措施 | 第13-17页 |
| ·我国在应对气候变化方面采取的措施 | 第17-20页 |
| ·中国温室气体排放现状 | 第17-18页 |
| ·我国为应对气候变化采取的战略措施 | 第18-20页 |
| ·我国电力行业现状研究 | 第20-27页 |
| ·我国电力行业现状 | 第20-23页 |
| ·电力行业节能减排成效 | 第23-27页 |
| ·二氧化碳排放量计算方法的研究进展 | 第27-41页 |
| ·国际燃煤电厂温室气体排放量计算方法的研究进展 | 第28-36页 |
| ·我国燃煤电厂二氧化碳排放量计算方法的研究进展 | 第36-41页 |
| ·本文的主要研究任务与研究路线 | 第41-44页 |
| 2 电煤质量对燃煤二氧化碳排放影响的研究 | 第44-58页 |
| ·煤炭分布情况 | 第45-47页 |
| ·煤质种类及特征 | 第47-48页 |
| ·发电用煤的质量要求 | 第48-49页 |
| ·实际用煤质量及质量波动情况 | 第49-52页 |
| ·设计煤种与实际煤种存在较大差异 | 第50-51页 |
| ·燃煤电厂实际用煤质量与设计煤质量存在较大差异 | 第51-52页 |
| ·煤质变化对机组设备及二氧化碳排放量的影响分析 | 第52-56页 |
| ·发热量变化对机组设备及二氧化碳排放量的影响 | 第52-53页 |
| ·挥发分变化对机组设备及二氧化碳排放量的影响 | 第53-54页 |
| ·灰分变化对机组设备及二氧化碳排放量的影响 | 第54-55页 |
| ·硫分变化对机组设备及二氧化碳排放量的影响 | 第55-56页 |
| ·水分变化对机组设备及二氧化碳排放量的影响 | 第56页 |
| ·小结 | 第56-58页 |
| 3 中国燃煤电厂二氧化碳排放量理论计算方法 | 第58-66页 |
| ·计算对象 | 第58页 |
| ·计算范围 | 第58-59页 |
| ·直接二氧化碳排放量的理论计算法 | 第59-66页 |
| ·煤炭固定燃烧的二氧化碳排放量的计算 | 第59-63页 |
| ·脱硫过程的二氧化碳排放量的计算 | 第63-64页 |
| ·二氧化碳的直接排放量的计算 | 第64-66页 |
| 4 利用BP神经网络解决燃煤收到基含碳量Car的计算 | 第66-84页 |
| ·模型简介 | 第66页 |
| ·神经元模型 | 第66-73页 |
| ·模型建立 | 第66-67页 |
| ·神经元数学模型的建立 | 第67-68页 |
| ·BP神经元网络模型的原理 | 第68-70页 |
| ·BP学习算法 | 第70-71页 |
| ·BP神经网络模型 | 第71-72页 |
| ·BP神经网络模型的优化 | 第72页 |
| ·MATLAB实现BP神经网络模型的建立 | 第72-73页 |
| ·利用BP神经网络解决燃煤收到基含碳量Car的计算问题 | 第73-84页 |
| ·BP神经网络模型的设计思路 | 第73页 |
| ·BP神经网络模型的建立 | 第73-80页 |
| ·网络模型的误差检验 | 第80-84页 |
| 5 2×150MW火电厂二氧化碳排放量的计算 | 第84-88页 |
| ·电厂概况 | 第84-85页 |
| ·二氧化碳排放量计算 | 第85-87页 |
| ·利用《2006 IPCC指南》中提供的缺省因子进行计算 | 第87-88页 |
| 主要结论及展望 | 第88-90页 |
| 参考文献 | 第90-94页 |
| 作者简历 | 第94-96页 |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第9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