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8页 |
第1章 引言 | 第8-12页 |
·研究意义 | 第8-9页 |
·学术意义 | 第8页 |
·现实意义 | 第8-9页 |
·研究现状 | 第9-10页 |
·研究方法 | 第10页 |
·创新与不足 | 第10页 |
·需要说明的问题 | 第10-12页 |
第2章 抗战前中共对统一战线领导权问题的认识与探索 | 第12-21页 |
·抗战前中共对统一战线的认识及其实践 | 第12-16页 |
·统一战线政策的诞生 | 第12-13页 |
·统一战线政策的历史演进 | 第13-16页 |
·国民革命时期,以国共合作为标志的革命统一战线 | 第13-15页 |
·土地革命时期,以工农联盟为主的工农民主统一战线 | 第15页 |
·“九·一八”事件后,及时提出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 第15-16页 |
·抗战前中共在统一战线理论问题上的经验与教训 | 第16-21页 |
·抗战前中共在统一战线理论问题上的经验 | 第16-18页 |
·重视并坚持统一战线政策 | 第17页 |
·巩固和扩大工农联盟,正确处理两个联盟的关系 | 第17-18页 |
·抗战前中共在统一战线理论问题上的教训 | 第18-19页 |
·对主观主义的反对不够 | 第18页 |
·对领导权问题的重视不够 | 第18-19页 |
·对原则的坚定性和策略的灵活性结合不够 | 第19页 |
·统一战线的中心问题是领导权问题 | 第19-21页 |
第3章 牺盟会的成立与发展阶段探析 | 第21-34页 |
·牺盟会成立的历史背景分析 | 第21-26页 |
·中共统一战线策略的转变 | 第21-23页 |
·阎锡山统治下的山西形势 | 第23-25页 |
·牺盟会的成立与新生 | 第25-26页 |
·牺盟会发展的历史阶段探析 | 第26-34页 |
·创建阶段:1936 年 11 月到 1937 年 7 月 | 第26-28页 |
·大发展阶段:1937 年 7 月到 1938 年 2 月 | 第28-30页 |
·反摩擦阶段:1938 年 2 月到 1939 年 12 月 | 第30-32页 |
·晋西事变和结束活动阶段:1939 年 12 月至 1940 年底 | 第32-34页 |
第4章 中共通过牺盟会争取山西抗日民族统一战线领导权的成功及其主要策略 | 第34-46页 |
·中共通过牺盟会争得了山西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领导权 | 第34-38页 |
·中共通过牺盟会对山西抗日统一战线的政治领导 | 第34-36页 |
·中共通过牺盟会对山西抗日统一战线的组织领导 | 第36-38页 |
·中共通过牺盟会争取山西抗日民族统一战线领导权的主要策略 | 第38-46页 |
·原则的坚定性与策略的灵活性紧密结合 | 第38-39页 |
·因时制宜和因地制宜,创造性地贯彻自己的政治主张 | 第39-42页 |
·实行因时制宜和因地制宜策略的必要性 | 第39-40页 |
·因时制宜和因地制宜策略的实施 | 第40-42页 |
·熟练运用两种形式的工作策略:公开工作与秘密工作 | 第42-46页 |
·公开工作与秘密工作相结合的必要性 | 第43-44页 |
·公开工作与秘密工作相结合策略的实施 | 第44-46页 |
第5章 中共通过对牺盟会的领导实现山西抗日民族统一战线领导权的历史意义39 | 第46-49页 |
·促成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在一省范围内的率先实现,树立了抗战初期中共统战工作的光辉典范 | 第46页 |
·开创了中共领导的首例民、政、军“三结合”的特殊的统战组织形式39 | 第46-48页 |
·培养了大批军政革命干部,为坚持山西抗战和民族解放创造了宝贵的组织财富 | 第48-49页 |
结语 | 第49-51页 |
参考文献 | 第51-53页 |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论文 | 第5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