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8页 |
Abstract | 第8-13页 |
目录 | 第13-19页 |
1 绪论 | 第19-33页 |
·研究的背景和意义 | 第19-20页 |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20-29页 |
·采场底板受力稳定性分析 | 第20-23页 |
·底板变形及破坏特征 | 第23-26页 |
·底板破坏深度 | 第26-29页 |
·主要研究内容及研究目标 | 第29-31页 |
·主要研究内容 | 第29-31页 |
·研究目标 | 第31页 |
·主要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 第31-33页 |
·主要研究方法 | 第31-32页 |
·技术路线 | 第32-33页 |
2 水-岩耦合作用下采场围岩应力分布规律及分区特征 | 第33-60页 |
·采场覆岩结构特征 | 第33页 |
·采场底板受力分析 | 第33-37页 |
·有无水压作用下采场底板应力分布特征 | 第37-43页 |
·渗流原理 | 第37-40页 |
·数值模型的建立与分析 | 第40-43页 |
·水-岩耦合作用下采场底板受力分析 | 第43-58页 |
·数值模型建立 | 第43-44页 |
·不同面长及水压作用下底板应力场分布规律 | 第44-58页 |
·采场围岩应力分区特征 | 第58-59页 |
·本章小结 | 第59-60页 |
3 水-岩耦合作用下采场底板移动变形规律及分区特征 | 第60-87页 |
·承压水上开采相似模拟试验 | 第60-64页 |
·相似原理 | 第60页 |
·相似模拟方案设计 | 第60-63页 |
·模型制作 | 第63-64页 |
·采场围岩移动变形规律 | 第64-78页 |
·覆岩破坏规律 | 第64-66页 |
·底板隔水层裂隙发育特征 | 第66-69页 |
·顶板变形规律 | 第69-72页 |
·底板变形规律 | 第72-76页 |
·卸压后底板位移变化规律 | 第76-78页 |
·底板不同层位岩层变形规律 | 第78-84页 |
·水-岩耦合作用下采场底板变形分区 | 第84-85页 |
·本章小结 | 第85-87页 |
4 水-岩耦合作用下采场底板破坏分区 | 第87-102页 |
·底板破坏深度电法测试 | 第87-91页 |
·并行电法采集技术 | 第87页 |
·三维数据反演 | 第87-88页 |
·电阻率解释 | 第88页 |
·测试装置布置 | 第88-89页 |
·测试数据采集与分析 | 第89-91页 |
·底板破坏规律 | 第91-100页 |
·底板破坏分区 | 第100-101页 |
·本章小结 | 第101-102页 |
5 水-岩耦合作用下底板岩梁受力变形时效性分析 | 第102-126页 |
·采场底板围岩流变特性研究 | 第102-103页 |
·实验室试验 | 第103-114页 |
·常规试验 | 第103-105页 |
·流变试验 | 第105-114页 |
·底板岩梁受力时效性分析 | 第114-125页 |
·底板岩梁力学模型 | 第114-116页 |
·底板岩梁受力变形分析 | 第116-125页 |
·本章小结 | 第125-126页 |
6 现场应用 | 第126-135页 |
·水文地质条件 | 第126-128页 |
·主要含水层(组)赋存特征 | 第126-127页 |
·煤层与主要含水岩层位置关系 | 第127-128页 |
·突水危险性评价 | 第128-129页 |
·防治水措施 | 第129-130页 |
·工作面面长与采厚的确定 | 第129页 |
·探放水工程 | 第129-130页 |
·工作面安全可靠性分析 | 第130-132页 |
·工作面突水系数 | 第130-131页 |
·工作面底板长期稳定性分析 | 第131-132页 |
·工作面安全回采 | 第132-134页 |
·本章小结 | 第134-135页 |
7 结论与展望 | 第135-138页 |
·主要结论 | 第135-136页 |
·创新点 | 第136-137页 |
·展望 | 第137-138页 |
参考文献 | 第138-145页 |
致谢 | 第145-146页 |
作者简介及读博期间主要科研成果 | 第146-14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