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新时期电影中乡土叙事艺术研究
| 摘要 | 第1-5页 |
| Abstract | 第5-9页 |
| 1. 绪论 | 第9-15页 |
| ·选题原因和意义 | 第9-10页 |
| ·研究现状 | 第10-12页 |
| ·研究方法、思路与创新 | 第12-15页 |
| 2. 电影乡土叙事概念及中国乡土电影发展历程 | 第15-21页 |
| ·电影乡土叙事概念内涵 | 第15-17页 |
| ·中国乡土文化与乡土电影 | 第15-16页 |
| ·电影乡土叙事艺术 | 第16-17页 |
| ·新中国乡土电影发展概况 | 第17-21页 |
| ·17 年(49——66 年)乡土电影发展 | 第17-18页 |
| ·新时期(76 年后)乡土电影发展 | 第18-21页 |
| 3. 电影乡土叙事结构 | 第21-29页 |
| ·叙事结构中的情节 | 第21-24页 |
| ·情节与时间、空间的关系 | 第21-22页 |
| ·客观空间与主观空间并存的空间结构 | 第22-23页 |
| ·心理时间与历史时间并存的时间结构 | 第23-24页 |
| ·叙事结构中的场面 | 第24-29页 |
| ·场面的含义及相关问题 | 第24-26页 |
| ·场面的象征意义 | 第26-27页 |
| ·场面与情节的关系 | 第27-29页 |
| 4. 乡土叙事的人物类型 | 第29-34页 |
| ·乡土叙事人物类型依据 | 第29-32页 |
| ·扁平(单一性格)型人物 | 第29-30页 |
| ·圆形(对立性格)人物 | 第30-31页 |
| ·层递性格型人物 | 第31-32页 |
| ·乡土叙事人物类型塑造 | 第32-34页 |
| ·正面衬托塑造人物 | 第32页 |
| ·反面衬托塑造人物 | 第32-34页 |
| 5. 乡土电影叙事语言 | 第34-43页 |
| ·电影人物语言理论 | 第34-38页 |
| ·社会化语言 | 第34-35页 |
| ·个性化、生活化语言与方言 | 第35-38页 |
| ·乡土电影画面语言 | 第38-43页 |
| ·乡土叙事的画面构图 | 第38-39页 |
| ·乡土叙事的画面光影和色彩 | 第39-41页 |
| ·乡土叙事的画面影调和色调 | 第41-43页 |
| 6. 新时期乡土电影叙事的历史局限与发展预想 | 第43-47页 |
| ·新时期乡土电影叙事的历史局限 | 第43-45页 |
| ·新时期乡土电影叙事的发展预想 | 第45-47页 |
| 7. 结论 | 第47-49页 |
| 致谢 | 第49-50页 |
| 参考文献 | 第50-52页 |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研究成果 | 第5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