带填充墙钢框架结构体系的抗震分析
| 摘要 | 第1-6页 |
| ABSTRACT | 第6-8页 |
| 致谢 | 第8-15页 |
| 第一章 绪论 | 第15-25页 |
| ·引言 | 第15页 |
| ·钢框架结构的发展历程及形式特点 | 第15-17页 |
| ·纯钢框架结构体系 | 第15页 |
| ·中心支撑钢框架结构体系 | 第15-16页 |
| ·偏心支撑钢框架结构体系 | 第16-17页 |
| ·钢结构住宅的发展现状 | 第17-19页 |
| ·填充墙与钢框架结构之间的协同作用 | 第19-20页 |
| ·钢框架-填充墙性能的研究状况 | 第20-23页 |
| ·国内填充墙-钢框架性能的研究 | 第20-22页 |
| ·国外钢框架-填充墙的研究现状 | 第22-23页 |
|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 第23-25页 |
| 第二章 SAP2000中地震作用分析方法 | 第25-34页 |
| ·模态分析法 | 第25-27页 |
| ·模态分析法的基本理论 | 第25-26页 |
| ·模态方程 | 第26页 |
| ·模态方程的求解方法 | 第26-27页 |
| ·反应谱分析 | 第27-29页 |
| ·反应谱分析基本理论 | 第27-29页 |
| ·振型组合的方法 | 第29页 |
| ·PUSHOVER分析 | 第29-31页 |
| ·动力时程分析 | 第31-34页 |
| 第三章 静力弹性分析 | 第34-49页 |
| ·引言 | 第34页 |
| ·算例模型设计 | 第34-36页 |
| ·填充墙模拟 | 第36-38页 |
| ·有效刚度模型 | 第37页 |
| ·框架一砌体剪力墙模型 | 第37页 |
| ·等效斜压杆模型 | 第37-38页 |
| ·不同分析模型纯钢框架结构之间的地震反应对比 | 第38-44页 |
| ·填充墙对结构自振周期的影响 | 第38-40页 |
| ·填充墙对结构水平位移的影响 | 第40-41页 |
| ·填充墙对结构层间位移角的影响 | 第41-43页 |
| ·填充墙对结构构件内力的影响 | 第43-44页 |
| ·不同分析模型钢框架支撑结构之间的地震反应对比 | 第44-47页 |
| ·填充墙对结构自振周期的影响 | 第44-45页 |
| ·填充墙对结构水平位移的影响 | 第45-46页 |
| ·填充墙对结构层间位移角的影响 | 第46-47页 |
| ·填充墙对结构构件内力的影响 | 第47页 |
| ·本章结论 | 第47-49页 |
| 第四章 静力弹塑性分析 | 第49-80页 |
| ·引言 | 第49页 |
| ·算例模型设计 | 第49-50页 |
| ·塑性铰的添加 | 第50-51页 |
| ·填充墙的模拟及其塑性铰的添加 | 第50-51页 |
| ·框架单元塑性铰添加 | 第51页 |
| ·荷载模式和分析工况 | 第51-53页 |
| ·分析结果对比 | 第53-67页 |
| ·性能点对比 | 第53-57页 |
| ·结构水平位移及层间弹塑性位移角对比 | 第57-59页 |
| ·结构塑性铰发展对比分析 | 第59-65页 |
| ·结构构件内力对比分析 | 第65-67页 |
| ·底部不设墙模型对比 | 第67-77页 |
| ·性能点对比 | 第67-68页 |
| ·结构水平位移及层间弹塑性位移角对比 | 第68-71页 |
| ·结构塑性铰发展对比分析 | 第71-76页 |
| ·结构构件内力对比分析 | 第76-77页 |
| ·本章结论 | 第77-80页 |
| 第五章 动力弹塑性分析 | 第80-104页 |
| ·模型设计及塑性铰的添加 | 第80页 |
| ·时程函数的定义及时称工况的定义 | 第80-82页 |
| ·EL CENTRO波作用下的动力弹塑性分析 | 第82-87页 |
| ·位移响应对比分析 | 第82-85页 |
| ·结构塑形发展程度对比分析 | 第85-86页 |
| ·杆件内力对比分析 | 第86-87页 |
| ·唐山波作用下的动力弹塑性分析 | 第87-92页 |
| ·位移响应对比分析 | 第87-90页 |
| ·结构塑形发展程度对比分析 | 第90-91页 |
| ·杆件内力对比分析 | 第91-92页 |
| ·兰州波作用下的动力弹塑性分析 | 第92-97页 |
| ·位移响应对比分析 | 第92-95页 |
| ·结构塑形发展程度对比分析 | 第95-96页 |
| ·杆件内力对比分析 | 第96-97页 |
| ·底部不设墙模型对比 | 第97-103页 |
| ·位移响应对比分析 | 第97-100页 |
| ·结构塑形发展程度对比分析 | 第100-101页 |
| ·杆件内力对比分析 | 第101-103页 |
| ·本章结论 | 第103-104页 |
| 第六章 结论和展望 | 第104-106页 |
| ·结论 | 第104-105页 |
| ·展望 | 第105-106页 |
| 参考文献 | 第106-110页 |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第11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