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1-18页 |
ABSTRACT | 第18-22页 |
引言 | 第22-38页 |
一 选题目的与意义 | 第22-24页 |
二 研究现状与问题 | 第24-32页 |
三 研究思路与内容 | 第32-34页 |
四 研究重点难点、创新与后续研究 | 第34-38页 |
第一章 提出科学文化共同体的必要、可能与意义 | 第38-46页 |
·提出科学文化共同体的必要 | 第38-41页 |
·提出科学文化共同体的可能 | 第41-44页 |
·开展科学文化共同体研究的意义 | 第44-46页 |
第二章 科学文化共同体的性质、结构与研究内容 | 第46-52页 |
·科学文化共同体的性质与特征 | 第46-48页 |
·科学文化共同体的结构与维系 | 第48-50页 |
·科学文化共同体的研究内容 | 第50-52页 |
第三章 科学文化共同体核心成员的分析 | 第52-78页 |
·中央研究院的核心行政人员 | 第52-61页 |
·中央研究院院长 | 第52-55页 |
·中央研究院总干事 | 第55-57页 |
·中央研究院各研究所所长 | 第57-61页 |
·中央研究院的核心研究人员 | 第61-69页 |
·专任研究人员 | 第61-62页 |
·兼任研究人员 | 第62-64页 |
·国外研究人员 | 第64-69页 |
·中央研究院的评议人员 | 第69-78页 |
·两届评议员分析 | 第70-73页 |
·首届院士分析 | 第73-78页 |
第四章 科学文化共同体的地缘、亲缘、学缘、业缘分析 | 第78-102页 |
·共同体成员的地缘关系分析 | 第78-84页 |
·籍贯分布特点与原因 | 第78-81页 |
·地缘关系对共同体的维系 | 第81-84页 |
·共同体成员的亲缘关系分析 | 第84-93页 |
·科学文化精英家世的基本情况 | 第84-86页 |
·家世对科学文化精英的影响 | 第86-91页 |
·共同体成员之间亲缘关系的个案分析 | 第91-93页 |
·共同体成员的学缘关系分析 | 第93-97页 |
·学缘结构特点与原因 | 第93-96页 |
·学缘关系对共同体的维系 | 第96-97页 |
·共同体成员的业缘关系分析 | 第97-102页 |
·职业分布特点与原因 | 第97-99页 |
·业缘关系对共同体的维系 | 第99-102页 |
第五章 科学文化共同体社会学分析的比较研究 | 第102-116页 |
·“院士”与“会员”之比较 | 第103-107页 |
·“院士”与“会员”的年龄分析 | 第107-108页 |
·“院士”与“会员”的籍贯分析 | 第108-109页 |
·“院士”与“会员”的留学情况分析 | 第109-111页 |
·“院士”与“会员”的任职情况分析 | 第111-113页 |
·“院士”与“会员”的去向 | 第113-116页 |
第六章 科学文化共同体社会学分析的两个案例 | 第116-132页 |
·竺可桢的科学文化实践轨迹与社会使命 | 第116-124页 |
·在科研机构中的科学文化实践 | 第116-118页 |
·在科学社团中的科学文化实践 | 第118-121页 |
·在教育文化事业中的科学文化实践 | 第121-123页 |
·在政府部门中的科学文化实践 | 第123-124页 |
·胡适与科学文化共同体社会网络的个案研究 | 第124-132页 |
·胡适与共同体成员的同学关系 | 第125-126页 |
·胡适与共同体成员的师生关系 | 第126-128页 |
·胡适与共同体成员的同事关系 | 第128-129页 |
·胡适与共同体成员的书信来往 | 第129-132页 |
第七章 科学文化共同体与其他科研机构的发展 | 第132-142页 |
·与政府部门科研机构的发展 | 第132-134页 |
·与私立科研机构的发展 | 第134-138页 |
·与大学科研机构的发展 | 第138-142页 |
第八章 科学文化共同体与科学学会的发展 | 第142-152页 |
·创立专门学会 促进学科发展 | 第142-144页 |
·组织学术活动 沟通国内同人 | 第144-145页 |
·创办科学刊物 传播科学文化 | 第145-149页 |
·审查科学名词 统一学术用语 | 第149-150页 |
·加强国际科学交流 扩大中国科学影响 | 第150-152页 |
第九章 科学文化共同体与高等教育的发展 | 第152-164页 |
·大学科学教育的核心力量 | 第153-157页 |
·大学办学的掌舵人 | 第157-161页 |
·编著中文教科书的实践者 | 第161-164页 |
第十章 科学文化共同体与科学文化事业的发展 | 第164-176页 |
·科学文化共同体与博物馆 | 第164-166页 |
·自然历史博物馆的设立 | 第164-165页 |
·自然历史博物馆的主要组织者 | 第165-166页 |
·自然历史博物馆的科普工作 | 第166页 |
·科学文化共同体与科学图书馆 | 第166-176页 |
·科学图书馆事业的设置 | 第166-169页 |
·科学文献资源建设 | 第169-172页 |
·工作人员情况分析 | 第172-176页 |
第十一章 科学文化共同体的学术示范 | 第176-194页 |
·科学文化共同体发表学术论文的考察 | 第176-184页 |
·发表论文的整体情况 | 第176-180页 |
·发表论文的学科分析 | 第180-181页 |
·发表论文的刊物分析 | 第181-184页 |
·科学文化共同体与科学期刊 | 第184-194页 |
·植物研究所创办刊物概况 | 第186-187页 |
·《植物学汇报》的内容与植物所学科建设 | 第187-189页 |
·《植物学汇报》作者情况分析 | 第189-191页 |
·《植物学汇报》的特点与影响 | 第191-194页 |
第十二章 科学文化共同体的科学考察实践 | 第194-212页 |
·“广西科学调查团”的科学成就与文化意义 | 第194-201页 |
·广西科学调查团的组建 | 第194-195页 |
·广西科学调查团的调查经过及成绩 | 第195-198页 |
·广西科学调查团的科学文化价值与影响 | 第198-201页 |
·积石山探险:一次失败的科研合作活动 | 第201-212页 |
·“积石山探险事件”本末 | 第201-203页 |
·中国科学界对“积石山探险”的态度 | 第203-207页 |
·对“积石山探险事件”的文化反思 | 第207-212页 |
第十三章 科学文化共同体的科学文化价值观 | 第212-240页 |
·科学文化中的学术自由 | 第212-217页 |
·科学文化中的道德因素 | 第217-221页 |
·科学文化中的现实观照 | 第221-228页 |
·科学文化中的实践特性 | 第228-232页 |
·科学文化中的社会担当 | 第232-240页 |
第十四章 科学文化共同体的科学文化影响力 | 第240-260页 |
·科学文化的传播 | 第240-245页 |
·科学精神的塑造 | 第245-248页 |
·科学精英的培养 | 第248-251页 |
·科学奖项的设立 | 第251-260页 |
结束语 | 第260-268页 |
附录 中央研究院职员录(1927-1949) | 第268-388页 |
参考文献 | 第388-410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第410-412页 |
致谢 | 第412-414页 |
个人简况及联系方式 | 第414-41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