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7页 |
目录 | 第7-9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9-13页 |
·研究背景及意义 | 第9-10页 |
·研究背景 | 第9页 |
·研究意义 | 第9-10页 |
·研究目的 | 第10页 |
·研究内容 | 第10-11页 |
·研究技术路线 | 第11-13页 |
第二章 概念的界定和基础理论 | 第13-19页 |
·基本概念阐述 | 第13-16页 |
·土地集约利用 | 第13-15页 |
·建设用地集约利用评价的内涵 | 第15页 |
·区域的界定 | 第15页 |
·集约利用与节约利用的区别 | 第15-16页 |
·集约利用评价理论基础 | 第16-19页 |
·土地利用报酬递减规律理论 | 第16-17页 |
·地租地价理论 | 第17-18页 |
·可持续发展理论 | 第18页 |
·区位理论 | 第18-19页 |
第三章 区域建设用地集约利用评价指标体系及评价方法 | 第19-26页 |
·指标体系建立原则 | 第19页 |
·评价方法的选择 | 第19-20页 |
·定量评价的指数计算 | 第20-21页 |
·分指数计算 | 第20-21页 |
·指数计算 | 第21页 |
·综合指数计算 | 第21页 |
·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 第21-25页 |
·利用强度指数定义及要求 | 第22-23页 |
·增长耗地指数定义及要求 | 第23页 |
·用地弹性指数定义及要求 | 第23-24页 |
·贡献比较指数定义及要求 | 第24页 |
·管理绩效指数定义及要求 | 第24-25页 |
·评价指标权重的确定 | 第25-26页 |
·权重确定原则 | 第25页 |
·权重确定方法 | 第25-26页 |
第四章 区域建设用地集约利用评价实证研究—以云南省文山州为例 | 第26-51页 |
·研究区域概况 | 第26-29页 |
·自然概况 | 第26-27页 |
·经济发展状况 | 第27页 |
·文山州建设用地利用现状 | 第27-28页 |
·文山州建设用地空间分布 | 第28-29页 |
·文山州建设用地特点 | 第29页 |
·定性分析研究 | 第29-33页 |
·定性分析评价指标选取 | 第29-30页 |
·定性分析土地利用总体趋势的划分标准 | 第30-31页 |
·定性分析结果 | 第31-33页 |
·定量评价研究 | 第33-43页 |
·评价指标权重的确定 | 第33-35页 |
·定量评价过程 | 第35-43页 |
·建设用地集约利用综合评价 | 第43-49页 |
·建设用地集约利用动态评价 | 第43-44页 |
·各市县建设用地集约利用评价 | 第44-49页 |
·区域建设用地集约利用评价结果分析 | 第49-51页 |
·区域差异特征明显,总体利用程度较低 | 第49页 |
·建设用地集约利用水平同经济发展水平呈正相关 | 第49-51页 |
第五章 区域建设用地集约利用潜力预测及评价信息系统构建 | 第51-62页 |
·建设用地集约利用潜力来源 | 第51-54页 |
·存量建设用地 | 第51-52页 |
·低效建设用地 | 第52-53页 |
·建设用地集约利用潜力综合分析 | 第53-54页 |
·建设用地集约利用评价信息系统构建 | 第54-62页 |
·系统设计目的 | 第54页 |
·数据库设计 | 第54-55页 |
·系统功能设计 | 第55-60页 |
·系统实现 | 第60-62页 |
第六章 区域建设用地集约利用途径探讨 | 第62-67页 |
·坚持科学发展观,树立集约用地的观念 | 第62页 |
·改变建设用地粗放利用的经营方式 | 第62-64页 |
·提高单位用地的要素投入、建设指标和经营运作效率 | 第62-63页 |
·认真审查把关,严格建设用地审批标准 | 第63页 |
·加强内部挖潜,提高土地产出率 | 第63-64页 |
·发挥市场机制的高效配置作用 | 第64-65页 |
·强化国家宏观调控能力 | 第65页 |
·将建设用地集约利用评价工作纳入土地管理业务 | 第65-67页 |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 第67-69页 |
·本文的主要结论 | 第67页 |
·展望 | 第67-69页 |
致谢 | 第69-70页 |
参考文献 | 第70-73页 |
附录A | 第73-74页 |
附录B (主要代码) | 第74-7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