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9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9-19页 |
·研究背景 | 第9页 |
·本课题研究的国内外研究动态及现状 | 第9-12页 |
·研究课题的相关概念和研究内容 | 第12-14页 |
·相关概念 | 第12-14页 |
·研究内容 | 第14页 |
·废旧厂房景观活化再生的定义 | 第14-15页 |
·本课题研究目的和意义 | 第15-17页 |
·论文研究方法和框架 | 第17-19页 |
·论文要解决的问题与研究方法 | 第17-18页 |
·论文研究框架 | 第18-19页 |
第二章 国内外相关理论研究及发展现状概述 | 第19-29页 |
·国外废旧工业厂房的景观活化与再生研究发展及现状 | 第19-23页 |
·德国的鲁尔工业区的景观活化与再生 | 第19-21页 |
·美国SOHO艺术区的改造 | 第21-22页 |
·韩国废弃的工厂重获新生变身美术工作室 | 第22-23页 |
·国内废旧工业厂房的景观活化与再生研究发展及现状 | 第23-28页 |
·北京798联合厂的改造 | 第24-26页 |
·昆明创库废旧工业厂房改造与再利用 | 第26-28页 |
本章小结 | 第28-29页 |
第三章 废旧工业厂房景观活化与再生的历史演变 | 第29-41页 |
·废旧工业厂房的景观活化与再生研究的必要性 | 第29-30页 |
·新经济形式在废旧工业厂房中的延续 | 第30-31页 |
·废旧工业厂房的景观活化与再生的要点 | 第31-35页 |
·室内再生的要点 | 第31-34页 |
·空间的可达性 | 第31-32页 |
·光线 | 第32页 |
·空气 | 第32页 |
·室内立面 | 第32-33页 |
·工业痕迹符号 | 第33-34页 |
·室外的要点 | 第34-35页 |
·改造模式 | 第35-38页 |
·从广义来讲 | 第35-36页 |
·从狭义来讲 | 第36-38页 |
·细部改造 | 第36-37页 |
·空间的分割 | 第37页 |
·结构改造 | 第37-38页 |
·后现代主义在景观活化和再生中运用 | 第38页 |
·历史演变中的认知转变 | 第38-40页 |
本章小结 | 第40-41页 |
第四章 对上海莫干山50号和昆明金鼎1919的研究 | 第41-62页 |
·上海莫干山50号调研报告 | 第41-46页 |
·历史变迁 | 第41页 |
·莫干山50的现状 | 第41-42页 |
·历史背景 | 第42-43页 |
·变化 | 第43-46页 |
·昆明金鼎1919调研报告 | 第46-61页 |
·调研目的 | 第46页 |
·昆明金鼎1919的现状 | 第46-48页 |
·历史背景 | 第48-49页 |
·变化与现状 | 第49-54页 |
·存在的问题 | 第54-56页 |
·问卷调查与结果分析 | 第56-61页 |
·问卷调查 | 第56-60页 |
·结果分析 | 第60-61页 |
本章小结 | 第61-62页 |
第五章 上海莫干山50号对昆明金鼎1919的借鉴与探析 | 第62-70页 |
·废旧工业厂房的景观活化与再生存在的社会问题 | 第62-64页 |
·对于业主 | 第62页 |
·对于开发商 | 第62-63页 |
·对于政府 | 第63-64页 |
·上海莫干山50号对昆明金鼎1919的借鉴与探析 | 第64-65页 |
·上海莫干山50号对昆明金鼎1919的借鉴与探析 | 第64-65页 |
·废旧工业厂房的景观活化与再生引入艺术的附着性 | 第65-69页 |
·艺术在厂房改造中的附着性 | 第65-66页 |
·艺术家的作用 | 第66-68页 |
·与设计师联姻 | 第68-69页 |
本章小结 | 第69-70页 |
第六章结语 | 第70-72页 |
参考文献 | 第72-77页 |
致谢词 | 第77页 |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及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7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