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建筑科学论文--土力学、地基基础工程论文--地基基础论文--桩基及深基础论文--桩基论文

钢—土界面特性及钢护筒嵌岩桩承载性状研究

摘要第1-4页
ABSTRACT第4-9页
第一章 绪论第9-17页
   ·问题的提出第9页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发展动态第9-15页
     ·现场原位试验研究第9-11页
     ·模型试验研究第11-12页
     ·理论研究第12-13页
     ·数值模拟研究第13-14页
     ·影响因素研究第14-15页
   ·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第15页
   ·本文研究的主要技术路线第15-17页
第二章 钢-土界面特性试验研究第17-45页
   ·概述第17页
   ·研究目的第17页
   ·试验方法及试验方案第17-22页
     ·试验方法第17页
     ·试验仪器第17-19页
     ·试验方案第19-22页
   ·试验土料第22-26页
     ·试验原岩的力学性质第22-25页
     ·试验土料的制备第25-26页
   ·钢-土界面特性试验第26-35页
     ·试验步骤第26-27页
     ·传感器的标定试验第27页
     ·试验结果及分析第27-35页
   ·钢-土界面特性影响因素分析第35-40页
     ·颗粒级配的影响第35-38页
     ·砂泥岩颗粒比例的影响第38-39页
     ·干密度的影响第39-40页
     ·含水率的影响第40页
   ·钢-土界面特性第40-44页
   ·本章小结第44-45页
第三章 钢护筒嵌岩桩承载性状的有限元模拟方法研究第45-62页
   ·概述第45页
   ·大直径钢护筒嵌岩桩的有限元模拟方法第45-57页
     ·本构模型第46-51页
     ·材料参数的确定第51-54页
     ·桩-岩(土)体接触面理论第54-56页
     ·钢护筒嵌岩桩的有限元模型第56-57页
   ·算例验证第57-61页
     ·钢管混凝土结构第57-60页
     ·嵌岩桩第60-61页
   ·本章小结第61-62页
第四章 钢护筒嵌岩桩竖向承载性状第62-77页
   ·概述第62页
   ·有限元模型及加载方法第62-65页
     ·有限元计算模型第62-63页
     ·计算参数第63页
     ·加载方式第63-64页
     ·桩身混凝土本构模型的选取第64-65页
   ·计算结果分析第65-69页
     ·荷载-沉降曲线第65-66页
     ·桩身的轴力第66-67页
     ·桩侧摩阻力第67-69页
   ·竖向承载性状影响因素分析第69-75页
     ·嵌岩深度的影响第69-70页
     ·桩径的影响第70-71页
     ·钢护筒嵌岩深度第71-72页
     ·上覆土层的影响第72-73页
     ·地基岩体参数的影响第73-75页
   ·本章小结第75-77页
第五章 钢护筒嵌岩桩水平承载性状第77-92页
   ·概述第77页
   ·有限元模型建立第77-78页
     ·几何模型第77页
     ·材料参数第77页
     ·边界条件第77-78页
   ·计算结果分析第78-82页
     ·桩顶的荷载-位移曲线第78页
     ·桩身的水平位移第78-79页
     ·桩身的应力第79-81页
     ·桩身的弯矩第81-82页
   ·水平承载性状影响因素分析第82-91页
     ·嵌岩深度的影响第82-83页
     ·桩径的影响第83-84页
     ·钢护筒嵌岩深度的影响第84-86页
     ·钢护筒壁厚的影响第86-88页
     ·上覆土层的影响第88-89页
     ·地基岩体参数的影响第89-91页
   ·本章小结第91-92页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第92-94页
   ·全文总结第92-93页
   ·研究展望第93-94页
致谢第94-95页
参考文献第95-99页
在学期间发表的论著及取得的科研成果第99页

论文共99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基于信息不对称工程监理的激励与监督机制研究
下一篇:环氧树脂水泥砂浆拌合物气泡的形成与控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