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1-5页 |
| Abstract | 第5-10页 |
| 第一章 前言 | 第10-21页 |
| ·分子印迹技术概论 | 第10-18页 |
| ·分子印迹技术的来源 | 第10页 |
| ·分子印迹技术的原理及其分类 | 第10-13页 |
| ·分子印迹聚合物的主要聚合方法及制备条件的影响 | 第13-15页 |
| ·分子印迹聚合物影响因素及印迹条件的选择 | 第15-16页 |
| ·分子印迹的表征方法 | 第16页 |
| ·分子印迹技术的应用 | 第16-17页 |
| ·分子印迹技术存在的问题 | 第17-18页 |
| ·邻苯二甲酸酯类概述 | 第18-19页 |
| ·邻苯二甲酸酯类的结种与种类 | 第18页 |
| ·邻苯二甲酸酯类的危害以及残留 | 第18-19页 |
| ·邻苯二甲酸酯类的常用检测方法 | 第19页 |
| ·本课题研究背景、内容及意义 | 第19-21页 |
| 第二章 邻苯二甲酸二丁酯印迹聚合物的本体聚合制备及其吸附性能研究 | 第21-40页 |
| ·实验试剂与仪器 | 第21-22页 |
| ·实验方法 | 第22-25页 |
| ·分析方法 | 第22-23页 |
| ·邻苯二甲酸二丁酯分子印迹聚合物及非分子印迹聚合物的制备 | 第23页 |
| ·邻苯二甲酸二丁酯分子印迹聚合物的表征 | 第23-24页 |
| ·邻苯二甲酸二丁酯分子印迹聚合物平衡吸附性能实验 | 第24页 |
| ·吸附动力学实验 | 第24页 |
| ·吸附等温实验 | 第24-25页 |
| ·选择性吸附实验 | 第25页 |
| ·结果与讨论 | 第25-38页 |
| ·功能单体的影响 | 第25-27页 |
| ·交联剂用量的影响 | 第27-28页 |
| ·溶剂的影响 | 第28-29页 |
| ·形貌表征 | 第29页 |
| ·红外光谱分析 | 第29-30页 |
| ·孔结构表征 | 第30-31页 |
| ·吸附动力学 | 第31-33页 |
| ·平衡吸附线及 scatchard 分析 | 第33-35页 |
| ·邻苯二甲酸二丁酯的印迹机理 | 第35-36页 |
| ·吸附等温线 | 第36-38页 |
| ·邻苯二甲酸二丁酯分子印迹聚合物的选择性 | 第38页 |
| ·小结 | 第38-40页 |
| 第三章 邻苯二甲酸二丁酯印迹聚合物微球的沉淀聚合制备及其吸附性能研究 | 第40-51页 |
| ·实验仪器与材料 | 第40-41页 |
| ·实验方法 | 第41-43页 |
| ·分析方法 | 第41页 |
| ·邻苯二甲酸二丁酯分子印迹聚合物微球及非印迹聚合物微球的制备 | 第41-42页 |
| ·平衡吸附量的测定 | 第42页 |
| ·吸附动力学实验 | 第42页 |
| ·吸附选择性实验 | 第42页 |
| ·表征 | 第42-43页 |
| ·结果与讨论 | 第43-50页 |
| ·功能单体用量的影响 | 第43页 |
| ·交联剂用量的影响 | 第43-44页 |
| ·印迹聚合物微球平衡吸附量的测定及 Scatchard 分析 | 第44-45页 |
| ·吸附等温线 | 第45-47页 |
| ·吸附动力学 | 第47-48页 |
| ·吸附选择性 | 第48-49页 |
| ·分子印迹聚合物微球的表征 | 第49-50页 |
| ·小结 | 第50-51页 |
| 第四章 邻苯二甲酸二丁酯分子印迹聚合物的固相萃取性能 | 第51-58页 |
| ·实验仪器与材料 | 第52-53页 |
| ·实验方法 | 第53-54页 |
| ·HPLC 检测条件 | 第53页 |
| ·分子印迹固相萃取柱的制备 | 第53页 |
| ·固相萃取条件的选择 | 第53页 |
| ·实际样品分析 | 第53-54页 |
| ·结果与讨论 | 第54-57页 |
| ·固相萃取条件的选择 | 第54-56页 |
| ·实际样品分析 | 第56-57页 |
| ·结论 | 第57-58页 |
|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 第58-61页 |
| ·结论 | 第58-59页 |
| ·展望 | 第59-61页 |
| 参考文献 | 第61-66页 |
| 致谢 | 第66-67页 |
|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6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