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流县农村劳动力非农就业的问题研究
摘要 | 第1-4页 |
ABSTRACT | 第4-7页 |
1 引言 | 第7-15页 |
·研究的背景和意义 | 第7-9页 |
·研究的背景 | 第7-8页 |
·研究的意义 | 第8-9页 |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9-13页 |
·国外研究的现状 | 第9-10页 |
·国内研究的现状 | 第10-12页 |
·文献综述述评 | 第12-13页 |
·研究思路及内容 | 第13-14页 |
·研究思路 | 第13页 |
·研究内容 | 第13-14页 |
·研究方法及技术路线 | 第14页 |
·研究方法 | 第14页 |
·技术路线 | 第14页 |
·创新与不足 | 第14-15页 |
·创新 | 第14-15页 |
·不足 | 第15页 |
2 相关概念和理论基础 | 第15-19页 |
·相关概念界定 | 第15-16页 |
·农村劳动力的界定 | 第15-16页 |
·农村劳动力非农就业 | 第16页 |
·理论基础 | 第16-19页 |
·刘易斯的两部门结构发展理论 | 第16页 |
·费景汉—拉尼斯模型 | 第16-18页 |
·迈克尔·托达罗的城乡劳动力转移模型 | 第18页 |
·唐纳德·博格等人的“推力—拉力”理论 | 第18-19页 |
3 双流县农村劳动力非农就业的现状 | 第19-28页 |
·双流县农村劳动力非农就业的类型描述 | 第19-22页 |
·双流县农村劳动力非农就业的产业类型描述 | 第19-20页 |
·双流县农村劳动力非农就业的行业类型描述 | 第20-21页 |
·双流县农村劳动力非农就业的区域类型描述 | 第21-22页 |
·农村劳动力非农就业的手段分类描述 | 第22-24页 |
·双流县农村劳动力非农就业的手段描述 | 第22-23页 |
·双流县农村劳动力非农就业的时间分类描述 | 第23-24页 |
·农村劳动力非农就业的结构分类描述 | 第24-26页 |
·双流县农村劳动力非农就业的性别结构 | 第24-25页 |
·双流县农村劳动力非农就业的年龄结构 | 第25-26页 |
·双流县农村劳动力非农就业的主体素质分类描述 | 第26-28页 |
·双流县农村劳动力非农就业的文化程度描述 | 第26-27页 |
·双流县农村劳动力非农就业的年龄及文化程度描述 | 第27-28页 |
4 双流县农村劳动力非农就业的问题分析 | 第28-33页 |
·双流县农村剩余劳动力数量较大 | 第28-29页 |
·劳动力向城市转移难度增加 | 第29-30页 |
·双流县农村劳动力非农就业的地区差异明显 | 第30-31页 |
·农村劳动力非农就业集中于传统产业 | 第31-32页 |
·双流县非农就业率速度减慢 | 第32页 |
·双流县城乡与产业差异显著 | 第32-33页 |
5 双流县农村劳动力非农就业影响因素实证研究 | 第33-41页 |
·调研数据的整理分析 | 第33-38页 |
·农户个体特征对非农就业的影响 | 第34-36页 |
·农户家庭特征对非农就业的影响 | 第36-37页 |
·农户面临的外部环境对非农就业的影响 | 第37-38页 |
·基于不同地区的非农就业模型计量比较 | 第38-39页 |
·选择分析方法的和建立计量模型 | 第38页 |
·基于不同地区的非农就业模型计量比较 | 第38-39页 |
·研究结果 | 第39-41页 |
6 结论与建议 | 第41-45页 |
·研究结论 | 第41-42页 |
·政策建议 | 第42-45页 |
·扩大非农就业需求 | 第42-43页 |
·健全职业培训体系 | 第43页 |
·加大公共服务投入 | 第43-44页 |
·畅通非农就业渠道 | 第44-45页 |
参考文献 | 第45-47页 |
致谢 | 第4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