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病性维氏气单胞菌LAMP方法的建立与应用
摘要 | 第1-8页 |
Abstract | 第8-10页 |
1 引言 | 第10-22页 |
·立题背景及意义 | 第10-11页 |
·维氏气单胞菌研究现状 | 第11-12页 |
·命名与分类 | 第11页 |
·生物学特性 | 第11-12页 |
·主要毒力因子—气溶素(Aerolysin) | 第12页 |
·维氏气单胞菌主要的检测鉴定方法 | 第12-14页 |
·常规生理生化鉴定 | 第12-13页 |
·分子生物学方法 | 第13页 |
·免疫学方法 | 第13-14页 |
·环媒恒温基因扩增技术(LAMP)的探索 | 第14-22页 |
·环媒恒温基因扩增技术概述 | 第14页 |
·LAMP技术的基本原理 | 第14-16页 |
·LAMP技术反应步骤 | 第16-17页 |
·LAMP产物的观察 | 第17-19页 |
·LAMP方法的应用 | 第19-20页 |
·LAMP与PCR的比较 | 第20-22页 |
2 材料与配制 | 第22-24页 |
·试验菌株 | 第22页 |
·试验动物 | 第22页 |
·主要试验试剂 | 第22页 |
·主要仪器 | 第22-23页 |
·试验主要溶液配制方法 | 第23-24页 |
·培养基的配制 | 第23页 |
·琼脂糖凝胶电泳 | 第23-24页 |
3 试验方法 | 第24-30页 |
·细菌的复苏、培养 | 第24页 |
·维氏气单胞菌LAMP方法的建立 | 第24-27页 |
·维氏气单胞菌PCR方法的建立 | 第27-29页 |
·人工感染动物试验 | 第29-30页 |
4 试验结果及分析 | 第30-44页 |
·LAMP反应条件的优化 | 第30-36页 |
·LAMP反应敏感性试验 | 第36页 |
·LAMP反应特异性试验 | 第36-37页 |
·LAMP产物的酶切分析 | 第37-38页 |
·PCR反应条件的优化 | 第38-40页 |
·PCR反应退火温度的优化 | 第38-39页 |
·PCR反应循环数的优化 | 第39-40页 |
·PCR反应灵敏度试验 | 第40-41页 |
·PCR反应特异性试验 | 第41-42页 |
·PCR产物的测序 | 第42页 |
·人工感染试验动物,确定LAMP及PCR检出限 | 第42-44页 |
5 讨论 | 第44-47页 |
·DNA模板的提取 | 第44页 |
·处理组织样品的选择 | 第44页 |
·DNA模板提取方法的比较 | 第44页 |
·目的基因的选择 | 第44-45页 |
·LAMP反应的影响因素 | 第45页 |
·LAMP引物 | 第45页 |
·Mg~2+浓度的影响 | 第45页 |
·温度的影响 | 第45页 |
·PCR反应的影响因素 | 第45-46页 |
·退火温度的影响 | 第45-46页 |
·LAMP假阳性的控制 | 第46-47页 |
6 结论 | 第47-48页 |
参考文献 | 第48-53页 |
附录A | 第53-56页 |
致谢 | 第5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