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10页 |
绪论 | 第10-15页 |
第一节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0-12页 |
第二节 研究意义、目的、内容和框架 | 第12-14页 |
一、 研究的意义 | 第12页 |
二、 研究的目的 | 第12-13页 |
三、 研究的主要内容与文章框架 | 第13-14页 |
第三节、研究方法及创新点、局限 | 第14-15页 |
一、 研究方法 | 第14页 |
二、 研究创新点 | 第14页 |
三、 研究局限 | 第14-15页 |
第一章 微博的文化越轨内涵 | 第15-20页 |
第一节 微博的内涵 | 第15-16页 |
第二节 微博文化越轨的内涵 | 第16-17页 |
第三节 微博文化越轨的特征 | 第17-20页 |
一、 主体少数性 | 第18页 |
二、 规范异质性 | 第18-19页 |
三、 形式多样性 | 第19页 |
四、 时代性 | 第19-20页 |
第二章 微博的文化越轨行为的分类 | 第20-30页 |
第一节 微博的离俗行为 | 第20-23页 |
一、 微博成为一本公开的日记 | 第20-21页 |
二、 微博超越现实中人际交往的传统礼数 | 第21-22页 |
三、 微博打破中国传统的人际关系网 | 第22-23页 |
第二节 微博的悖德行为 | 第23-26页 |
一、 利用微博伤人伤己违背仁爱精神 | 第23-24页 |
二、 职业新闻工作者身份与公民身份混淆 | 第24-25页 |
三、 作为事件当事人的传播者有悖公正客观原则 | 第25-26页 |
第三节 微博的违法行为 | 第26-30页 |
一、 微博语言文字失范 | 第26-27页 |
二、 微博“人肉”以一种暴力形式侵犯公民隐私权 | 第27-28页 |
三、 微博泄密扰乱社会正常秩序 | 第28页 |
四、 微博内容转发侵害著作权 | 第28-30页 |
第三章 微博的文化越轨原因分析 | 第30-41页 |
第一节 文化转型期的媒介技术发展给微博的文化越轨提供便利 | 第30-36页 |
一、 媒介技术发展 | 第30-31页 |
二、 外来文化影响 | 第31-32页 |
三、 社会文化转型 | 第32-36页 |
第二节 媒介自身的管理失范促使微博背离文化规范 | 第36-41页 |
一、 畸形的媒介融合 | 第36-37页 |
二、 媒介消费主义盛行 | 第37-39页 |
三、 传媒误导 | 第39-41页 |
第四章 微博的文化越轨的评价 | 第41-50页 |
第一节 微博的文化越轨客观上推动了传播革命 | 第41-45页 |
一、 革新传播技术推动大众传播革命 | 第41-43页 |
二、 改变中国人传统表达方式 | 第43-44页 |
三、 拓展公共领域提升公民言论自由 | 第44-45页 |
第二节 微博的文化越轨造成社会危害 | 第45-50页 |
一、 微博失实危害新闻的生命 | 第45-46页 |
二、 微博侵权的危害性更强 | 第46-47页 |
三、 微博狂欢削减精英文化作用 | 第47-48页 |
四、 微博的文化越轨危害国家意识形态安全 | 第48-50页 |
第五章 微博的文化越轨的矫正与预防 | 第50-59页 |
第一节 改善媒介文化环境 | 第50-53页 |
一、 加强媒介自律的基础上完善媒介相关法规建设 | 第50-51页 |
二、 把握媒介商业化程度大力提升媒介公信力 | 第51-52页 |
三、 深化媒介融合充分发挥信息资源效用 | 第52页 |
四、 创新媒介文化 | 第52-53页 |
第二节 强化社会文化秩序 | 第53-56页 |
一、 构建和谐社会主义价值观 | 第53-54页 |
二、 加强文化创新能力建设 | 第54-55页 |
三、 加强个人文化自觉 | 第55-56页 |
第三节 规范微博的运营和利用 | 第56-59页 |
一、 完善微博技术监管 | 第56-57页 |
二、 加强发稿的流程控制和组织策划 | 第57页 |
三、 建立差错纠正和应急处理制度 | 第57-58页 |
四、 建立岗位责任制度 | 第58-59页 |
结语 | 第59页 |
参考文献 | 第59-60页 |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与学位论文有关的论文目录 | 第60-61页 |
致谢 | 第61-6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