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1-6页 |
| Abstract | 第6-10页 |
| 第一章 绪论 | 第10-14页 |
| ·应用背景与研究意义 | 第10页 |
| ·焊机人机界面的现状及发展 | 第10-12页 |
| ·设计的主要内容及成果 | 第12-13页 |
| ·本章小结 | 第13-14页 |
| 第二章 人机界面的硬件设计 | 第14-23页 |
| ·界面功能分析与硬件架构设计 | 第14-16页 |
| ·硬件的具体设计 | 第16-22页 |
| ·处理器的设计 | 第16-17页 |
| ·显示屏的设计 | 第17-19页 |
| ·键盘的设计 | 第19-20页 |
| ·通信模块的设计 | 第20-22页 |
| ·本章小结 | 第22-23页 |
| 第三章 μC/OS-Ⅱ的移植与调度改进 | 第23-39页 |
| ·移植μC/OS-Ⅱ的要求 | 第23页 |
| ·开发工具 | 第23-24页 |
| ·OS_CPU.H 文件 | 第24-26页 |
| ·与编译器相关的数据类型 | 第25页 |
| ·OS_ENTER_CRITICAL()和 OS_EXIT_CRITICAL() | 第25-26页 |
| ·堆栈方向 | 第26页 |
| ·OS_TASK_SW() | 第26页 |
| ·OS_CPU_C.C 文件 | 第26-29页 |
| ·OSTaskStkInit() | 第26-28页 |
| ·钩子函数 | 第28-29页 |
| ·OS_CPU_A.ASM 文件 | 第29-35页 |
| ·OSStartHighRdy() | 第29-30页 |
| ·OSCtxSw() | 第30-32页 |
| ·OSIntCtxSw() | 第32-33页 |
| ·OSTickISR() | 第33-35页 |
| ·μC/OS-Ⅱ任务调度的改进 | 第35-38页 |
| ·修改任务控制块 | 第35-36页 |
| ·修改任务管理模块 | 第36-37页 |
| ·解决优先级反转问题 | 第37-38页 |
| ·本章小结 | 第38-39页 |
| 第四章 人机界面的软件设计 | 第39-65页 |
| ·人机界面的菜单设计 | 第39-47页 |
| ·菜单的架构 | 第39-42页 |
| ·菜单结构的实现 | 第42-43页 |
| ·菜单的显示 | 第43-46页 |
| ·菜单的操作 | 第46-47页 |
| ·人机界面的用户登陆界面设计 | 第47-49页 |
| ·人机界面的功能设计 | 第49-55页 |
| ·读取参数 | 第49-50页 |
| ·修改参数 | 第50-52页 |
| ·读取规范 | 第52-53页 |
| ·设置规范 | 第53-54页 |
| ·其他功能 | 第54-55页 |
| ·驱动程序 | 第55-59页 |
| ·液晶显示驱动 | 第55页 |
| ·键盘驱动 | 第55-57页 |
| ·串口驱动程序 | 第57-59页 |
| ·系统任务的设计 | 第59-64页 |
| ·系统任务的划分 | 第59-60页 |
| ·任务同步的设计 | 第60-64页 |
| ·本章小结 | 第64-65页 |
| 第五章 通信协议的设计与曲线还原 | 第65-72页 |
| ·通信协议的设计 | 第65-68页 |
| ·数据传输方向 | 第65页 |
| ·数据包格式 | 第65-66页 |
| ·命令和数据性质 | 第66-67页 |
| ·焊接规范数据格式 | 第67页 |
| ·焊接规范电流补偿 | 第67-68页 |
| ·焊接规范曲线的还原 | 第68-71页 |
| ·三次样条插值 | 第68-69页 |
| ·插值逼近仿真结果分析 | 第69-71页 |
| ·本章小结 | 第71-72页 |
| 第六章 人机界面的测试 | 第72-77页 |
| ·人机界面的操作测试 | 第72-74页 |
| ·串口通信测试 | 第74-76页 |
| ·本章小结 | 第76-77页 |
| 结论 | 第77-79页 |
| 参考文献 | 第79-82页 |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第82-83页 |
| 致谢 | 第83-85页 |
| 附件 | 第8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