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13页 |
导论 | 第13-23页 |
一、研究背景和意义 | 第13-16页 |
·研究背景 | 第13-14页 |
·研究意义 | 第14-16页 |
二、相关概念界定 | 第16-18页 |
·农村文化 | 第16页 |
·农村文化建设 | 第16-17页 |
·农村文化建设主体 | 第17-18页 |
三、国内外研究综述 | 第18-21页 |
·国内研究综述 | 第18-21页 |
·国外研究综述 | 第21页 |
四、主要研究内容与方法 | 第21-23页 |
·主要研究内容 | 第22页 |
·研究方法 | 第22-23页 |
第一章 农村文化建设主体多元化的必要性 | 第23-29页 |
·农村文化建设主体多元化的理论基础 | 第23-24页 |
·公共选择理论 | 第23页 |
·公共治理理论 | 第23-24页 |
·农村文化建设主体多元化的现实依据 | 第24-26页 |
·农村文化建设任务艰巨而又复杂 | 第24-25页 |
·农民对文化多样性的需求日益增加 | 第25页 |
·多元主体活跃于农村文化建设活动 | 第25-26页 |
·国内外农村文化建设经验 | 第26-29页 |
·西方国家文化建设经验 | 第26-27页 |
·东亚国家文化建设经验 | 第27-28页 |
·我国村庄文化建设经验借鉴 | 第28-29页 |
第二章 湖北省宜都市青林寺村农村文化建设主体现状 | 第29-41页 |
·政府主导的青林寺村文化活动 | 第29-33页 |
·修建文化基础设施 | 第30-31页 |
·发展农村基础教育 | 第31-32页 |
·培养谜语谜歌文化能人 | 第32-33页 |
·村民挖掘与创作的特色文化活动 | 第33-37页 |
·传承与发展谜语谜歌文化 | 第33-35页 |
·组织文化娱乐活动 | 第35-37页 |
·其他社会组织参与举办的文化活动 | 第37-41页 |
·新闻媒体采访和节目录制 | 第37-38页 |
·学校及科研机构调研 | 第38-39页 |
·乡镇企业开展文化活动 | 第39-41页 |
第三章 农村文化建设主体多元化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 第41-48页 |
·农村文化建设仍是政府一元参与 | 第41-43页 |
·政府主导大多数农村文化建设项目 | 第41-42页 |
·其他主体难以介入农村文化建设 | 第42-43页 |
·村民的文化建设主体地位缺失 | 第43-45页 |
·村民的文化建设主体地位长期被忽视 | 第43-44页 |
·农村人口流动性大造成其主体地位不稳定 | 第44-45页 |
·其他社会组织参与农村文化建设不够 | 第45-46页 |
·自身组织性质的限制 | 第45-46页 |
·参与方式与途径单一 | 第46页 |
·农村文化建设主体之间缺乏合作 | 第46-48页 |
·各个主体各自参与农村文化建设 | 第46-47页 |
·各主体之间缺乏合作机制 | 第47-48页 |
第四章 完善农村文化建设主体多元化的对策 | 第48-55页 |
·引导并培养多个农村文化建设主体 | 第48-49页 |
·整合与引导社会资源 | 第48页 |
·提升与激发农民文化建设能力 | 第48-49页 |
·建立健全相关机制,规范农村文化建设主体的行为 | 第49-50页 |
·制定完善的法律法规 | 第49页 |
·建立良好的参与机制 | 第49-50页 |
·认清优势,明确各农村文化建设主体的权责范围 | 第50-52页 |
·政府是纯公共物品的提供者及市场监管者 | 第50-51页 |
·村民是挖掘地方特色文化的主力军 | 第51-52页 |
·其他社会组织是农村文化建设的“多面手” | 第52页 |
·厘清相互关系,有序开展农村文化建设 | 第52-55页 |
·政府领导 | 第53页 |
·村民主导 | 第53页 |
·其他社会组织参与辅导 | 第53-55页 |
结论 | 第55-57页 |
参考文献 | 第57-61页 |
致谢 | 第61-62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第6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