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谢 | 第1-8页 |
中文摘要 | 第8-10页 |
文献综述 | 第10-18页 |
1 引言 | 第10页 |
2 禽类隐孢子虫 | 第10-13页 |
·禽类隐孢子虫的种类及形态特征 | 第10-11页 |
·禽类隐孢子虫生活史 | 第11页 |
·禽类隐孢子虫病流行病学 | 第11-12页 |
·禽类隐孢子虫致病性 | 第12-13页 |
3 鸡球虫 | 第13-17页 |
·鸡球虫的种类及形态特征 | 第13-14页 |
·鸡球虫生活史 | 第14-16页 |
·鸡球虫病流行病学 | 第16页 |
·鸡球虫致病性 | 第16-17页 |
4 禽类隐孢子虫和球虫混合感染 | 第17页 |
5 结语 | 第17-18页 |
第一部分 鸡巨型艾美耳球虫单卵囊分离及继代扩增试验 | 第18-25页 |
1 引言 | 第18页 |
2 材料与方法 | 第18-21页 |
·试验动物 | 第18-19页 |
·主要试剂 | 第19页 |
·主要器材 | 第19页 |
·感染用卵囊 | 第19页 |
·试验设计 | 第19-21页 |
3 结果与分析 | 第21-22页 |
·巨型艾美耳球虫卵囊的鉴定 | 第21-22页 |
·巨型艾美耳球虫卵囊单卵囊传代 | 第22页 |
·巨型艾美耳球虫卵囊传代扩增 | 第22页 |
·临床症状观察 | 第22页 |
4 结论与讨论 | 第22-25页 |
·鸡球虫单卵囊分离方法的改进 | 第22-23页 |
·纯种巨型艾美耳球虫卵囊分离鉴定 | 第23页 |
·孢子囊逸出卵囊 | 第23-24页 |
·无球虫鸡的饲养 | 第24-25页 |
第二部分 火鸡隐孢子虫雏鸡感染模型建立及其致病性研究 | 第25-35页 |
1 引言 | 第25页 |
2 材料与方法 | 第25-29页 |
·试验动物 | 第25页 |
·主要试剂 | 第25-26页 |
·主要器材 | 第26页 |
·感染用卵囊 | 第26页 |
·感染方法与剂量 | 第26-27页 |
·试验设计 | 第27-29页 |
3 结果与分析 | 第29-33页 |
·排卵囊情况 | 第29-30页 |
·临床症状及病理变化 | 第30-31页 |
·体重变化 | 第31页 |
·免疫器官指数 | 第31-32页 |
·扫描电镜观察 | 第32-33页 |
4 结论与讨论 | 第33-35页 |
·临床症状及寄生部位 | 第33页 |
·排卵囊规律比较 | 第33页 |
·致病性 | 第33-35页 |
第三部分 火鸡隐孢子虫和巨型艾美耳球虫混合感染试验 | 第35-42页 |
1 引言 | 第35页 |
2 材料与方法 | 第35-37页 |
·试验动物 | 第35页 |
·主要试剂 | 第35页 |
·主要器材 | 第35页 |
·感染用卵囊 | 第35-36页 |
·感染方法与剂量 | 第36页 |
·试验设计 | 第36-37页 |
3 结果与分析 | 第37-41页 |
·卵囊形态 | 第37页 |
·排卵囊情况 | 第37-38页 |
·临床症状及病理变化 | 第38-39页 |
·体重变化 | 第39页 |
·组织学观察 | 第39-40页 |
·脾脏指数和法氏囊指数 | 第40-41页 |
4 结论与讨论 | 第41-42页 |
·临床症状及寄生部位 | 第41页 |
·排卵囊规律变化 | 第41页 |
·致病性研究 | 第41-42页 |
参考文献 | 第42-47页 |
英文摘要 | 第47-4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