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28-1930年晋豫陕旱灾探析--以《申报》为视角
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7页 |
目录 | 第7-9页 |
绪论 | 第9-15页 |
一、 研究缘起 | 第9-10页 |
(一)选题的由来 | 第9-10页 |
(二)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 第10页 |
(三)研究的范围与方法 | 第10页 |
二、 学术回顾 | 第10-13页 |
(一)相关文献资料 | 第10-11页 |
(二)研究现状 | 第11-13页 |
三、 《申报》灾情报道上的表现 | 第13页 |
四、 创新与不足 | 第13-15页 |
第一章 晋豫陕三省灾情概况 | 第15-25页 |
第一节 《申报》对当时北方各地旱情的报道 | 第15-16页 |
第二节 《申报》对山西灾情的报道 | 第16-20页 |
第三节 《申报》对河南灾情的报道 | 第20-22页 |
第四节 《申报》对陕西灾情的报道 | 第22-25页 |
第二章 晋豫陕三省旱灾之成因 | 第25-30页 |
第一节 自然原因 | 第25-26页 |
第二节 《申报》所述大旱荒产生的社会原因 | 第26-30页 |
一、 政治窳败与经济掠夺极大减弱百姓抗灾能力 | 第26-27页 |
二、 军阀纷争使得灾区百姓的生活雪上加霜 | 第27-28页 |
三、 自然环境的破坏和人口的膨胀增加了灾害频率 | 第28-30页 |
第三章 《申报》对官方赈济的报道 | 第30-47页 |
第一节 从《申报》看中央政府的救灾措施 | 第30-40页 |
一、 中央赈务机构的设立 | 第30-32页 |
二、 筹集赈款 | 第32-35页 |
三、 政策法令 | 第35-39页 |
四、 具体救灾办法 | 第39-40页 |
第二节 从《申报》看地方政府的救灾措施 | 第40-47页 |
一、 山西省 | 第40-42页 |
二、 陕西省 | 第42-44页 |
三、 河南省 | 第44页 |
四、 地方政府的救灾措施 | 第44-47页 |
第四章 《申报》对非官方救灾的报道 | 第47-57页 |
第一节 中国济生会 | 第47-49页 |
第二节 中国红十字会 | 第49-50页 |
第三节 华洋义赈会 | 第50-51页 |
第四节 中华慈幼协济会 | 第51-52页 |
第五节 上海各路商界总联合会 | 第52-53页 |
第六节 其他团体组织及个人 | 第53-57页 |
一、 其他团体组织 | 第53-55页 |
二、 个人赈济 | 第55-57页 |
第五章 灾荒救济中的近代化和国际化 | 第57-60页 |
第一节 救荒中的媒体呼吁 | 第57-58页 |
第二节 国际间的救援 | 第58-60页 |
结语 | 第60-61页 |
参考文献 | 第61-63页 |
致谢 | 第63-64页 |
附录 A 个人简历及在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第6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