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9页 |
ABSTRACT | 第9-12页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第12-28页 |
1 灰飞虱的基本生物学特性 | 第12-14页 |
·寄主 | 第12页 |
·越冬 | 第12-13页 |
·生活史 | 第13页 |
·生活习性 | 第13页 |
·翅型与迁飞的关系 | 第13-14页 |
2 发生及传毒 | 第14-16页 |
·发生概况 | 第14-15页 |
·发生与带毒率 | 第15-16页 |
·暴发成灾原因 | 第15页 |
·传毒及带毒率 | 第15-16页 |
·防治 | 第16页 |
3 灰飞虱迁飞规律研究现状 | 第16-17页 |
·迁移扩散 | 第16页 |
·起飞 | 第16页 |
·国内外灰飞虱迁飞性研究进展 | 第16-17页 |
4 苏皖江淮地区整体情况 | 第17-18页 |
·地理位置 | 第17-18页 |
·气候条件 | 第18页 |
·耕作制度 | 第18页 |
·小麦及水稻品种 | 第18页 |
5 稻飞虱迁飞研究原理与方法 | 第18-21页 |
·同期突发 | 第18-19页 |
·卵子发生与飞行共轭 | 第19页 |
·雷达观测 | 第19页 |
·标记回收 | 第19-20页 |
·利用模型轨迹回推 | 第20页 |
·气象分析 | 第20-21页 |
6 迁飞昆虫飞行能力影响因素 | 第21-23页 |
·外部环境因素 | 第21-22页 |
·温度 | 第21页 |
·相对湿度 | 第21页 |
·风 | 第21-22页 |
·光照 | 第22页 |
·取食与食料条件 | 第22页 |
·内在因素 | 第22-23页 |
·日龄 | 第22页 |
·性别 | 第22-23页 |
·交配 | 第23页 |
·种群自然性 | 第23页 |
7 小型迁飞昆虫飞行能力研究方法及进展 | 第23-25页 |
8 本研究的目的意义及内容 | 第25-28页 |
·目的与意义 | 第25-26页 |
·研究内容 | 第26-28页 |
第二章 安徽江淮地区灰飞虱的春季迁飞与扩散 | 第28-40页 |
1 材料与方法 | 第28-30页 |
·虫情数据 | 第28-29页 |
·系统田设置 | 第29页 |
·系统调查与系统解剖 | 第29页 |
·灯诱与逐时卵巢解剖 | 第29页 |
·气象资料 | 第29页 |
·轨迹分析 | 第29-30页 |
2 结果与分析 | 第30-38页 |
·灯诱虫量动态及虫源性质 | 第30-32页 |
·灯诱虫量动态 | 第30-31页 |
·灯诱雌虫卵巢发育结构 | 第31-32页 |
·田间虫量动态及虫源性质 | 第32-36页 |
·麦田种群动态、虫源性质与翅型分化 | 第32-33页 |
·秧田虫量动态及虫源性质 | 第33-36页 |
·灰飞虱迁入峰日气象背景及虫源分析 | 第36-38页 |
·2010年6月5日迁入峰 | 第36-37页 |
·2010年6月12日迁入峰 | 第37-38页 |
3 结论与讨论 | 第38-40页 |
·灯诱虫情可以代表本地灰飞虱种群迁入迁出动态 | 第38页 |
·灰飞虱迁飞的判定 | 第38-39页 |
·春季高空气流的多变性决定灰飞虱迁飞规律的不稳定性 | 第39-40页 |
第三章 江苏江淮地区灰飞虱迁飞与扩散 | 第40-58页 |
1 材料与方法 | 第40-41页 |
·虫情数据 | 第40页 |
·气象资料 | 第40页 |
·第一代虫峰种群性质分析 | 第40-41页 |
·轨迹分析 | 第41页 |
2 结果与分析 | 第41-55页 |
·第一代虫关键期灯诱虫情 | 第41-43页 |
·第一代虫关键期秧田虫情 | 第43-45页 |
·灯诱峰种群性质 | 第45页 |
·峰日个例分析 | 第45-55页 |
·2006年5月28-30日张家港迁出峰 | 第45-47页 |
·2006年6月8日张家港、武进迁出峰 | 第47-48页 |
·2007年5月23日武进迁入峰 | 第48-50页 |
·2007年5月25、27日张家港迁出峰 | 第50-51页 |
·2007年6月5日仪征迁出峰 | 第51-52页 |
·2008年5月16-20日仪征迁入峰 | 第52-55页 |
3 结论与讨论 | 第55-58页 |
第四章 灰飞虱的飞行能力 | 第58-68页 |
1. 材料与方法 | 第59-60页 |
·供试虫源 | 第59页 |
·吊振飞行试验设计 | 第59-60页 |
·迁飞型的确定 | 第60页 |
·统计分析 | 第60页 |
2. 结果与分析 | 第60-65页 |
·灰飞虱种群中迁飞型与居留型的分化 | 第60-62页 |
·不同性别灰飞虱振翅能力的比较 | 第62-63页 |
·不同日龄灰飞虱的振翅能力 | 第63页 |
·交配对灰飞虱雌虫的飞行能力影响 | 第63-64页 |
·灰飞虱各类型振翅时段 | 第64-65页 |
3 结论与讨论 | 第65-68页 |
第五章 全文总结 | 第68-70页 |
1 主要结论 | 第68-69页 |
·安徽江淮地区灰飞虱的迁移与扩散 | 第68页 |
·江苏江淮地区灰飞虱的迁移与扩散 | 第68-69页 |
·灰飞虱的飞行能力 | 第69页 |
2 创新点 | 第69-70页 |
参考文献 | 第70-80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80-82页 |
致谢 | 第82-8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