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1-5页 |
| ABSTRACT | 第5-11页 |
| 1 绪论 | 第11-15页 |
| ·目标任务和研究内容 | 第11页 |
| ·选题的意义 | 第11页 |
| ·技术思路 | 第11-12页 |
| ·完成的实际工作量 | 第12页 |
| ·研究工作情况 | 第12页 |
| ·研究现状 | 第12-15页 |
| 2 盆地地质概况 | 第15-19页 |
| ·自然地理和地貌 | 第15页 |
| ·盆地基地和盖层 | 第15-19页 |
| 3 中新生代盆地构造分区 | 第19-24页 |
| ·伊盟隆起 | 第20页 |
| ·晋西挠褶带 | 第20页 |
| ·渭北隆起 | 第20-21页 |
| ·陕北斜坡 | 第21页 |
| ·天环坳陷 | 第21-22页 |
| ·西缘断褶带 | 第22-24页 |
| 4 中新生代盆地构造—沉积演化 | 第24-33页 |
| ·三叠纪盆地构造—沉积演化 | 第24-26页 |
| ·侏罗纪盆地构造—沉积演化 | 第26-29页 |
| ·富县组和延安组构造沉积特征 | 第27-28页 |
| ·中侏罗统直罗组和安定组构造—沉积特征 | 第28页 |
| ·晚侏罗世构造—沉积特征 | 第28-29页 |
| ·白垩纪盆地构造—沉积演化 | 第29-32页 |
| ·早白垩世盆地构造—沉积特征 | 第30-31页 |
| ·晚白垩世盆地的构造—沉积特征 | 第31-32页 |
| ·新生代盆地构造—沉积演化 | 第32-33页 |
| 5 铀成矿条件分析 | 第33-53页 |
| ·构造条件 | 第33-35页 |
| ·地层条件 | 第35-45页 |
| ·中下三叠统地层 | 第35-36页 |
| ·上三叠统延长组 | 第36-37页 |
| ·下侏罗统富县组 | 第37页 |
| ·中侏罗统延安组 | 第37-38页 |
| ·中佚罗统直罗组 | 第38-42页 |
| ·中侏罗统安定组 | 第42页 |
| ·上侏罗统芬芳河组 | 第42页 |
| ·下白垩统志丹群 | 第42-45页 |
| ·水文地质条件 | 第45-48页 |
| ·晚三叠世水文地质旋回 | 第45-48页 |
| ·含水层组富水性、渗透性和水化学特点 | 第48页 |
| ·铀源条件 | 第48-49页 |
| ·后生蚀变条件 | 第49-53页 |
| ·潜水氧化发育特点 | 第49-50页 |
| ·层间氧化发育特点 | 第50页 |
| ·灰绿色—绿色蚀变的发育特点 | 第50-51页 |
| ·蚀变的形成时代和成因分析 | 第51-53页 |
| 6 马家滩—惠安堡地段成矿条件、铀矿化特征和成矿远景 | 第53-73页 |
| ·成矿的构造、地层、水文地质、铀源条件 | 第53-59页 |
| ·构造条件 | 第53-54页 |
| ·地层条件 | 第54-58页 |
| ·水文地质条件 | 第58页 |
| ·铀源条件 | 第58-59页 |
| ·延安组层间氧化带和铀矿化特征 | 第59-63页 |
| ·延安组层间氧化带特点 | 第59-60页 |
| ·层间氧化带形成的古流体特点 | 第60-62页 |
| ·铀矿化特征 | 第62-63页 |
| ·直罗组层间氧化带和铀矿化特征 | 第63-71页 |
| ·层间氧化带特征 | 第63-65页 |
| ·层间氧化带形成的古流体特点 | 第65-68页 |
| ·直罗组铀矿化特征 | 第68-71页 |
| ·成矿远景评价预测 | 第71-73页 |
| 7 店头矿区成矿条件、铀矿化特征和成矿远景 | 第73-89页 |
| ·成矿的构造、地层、水文地质、铀源条件 | 第73-79页 |
| ·构造条件 | 第73页 |
| ·地层条件 | 第73-77页 |
| ·水文地质条件 | 第77-79页 |
| ·铀源条件 | 第79页 |
| ·层间氧化带和铀矿化特征 | 第79-86页 |
| ·与东胜铀矿床成矿地质特征对比 | 第86-87页 |
| ·成矿远景评价预测 | 第87-89页 |
| 8 镇原地段成矿条件、矿化特征和成矿远景 | 第89-100页 |
| ·成矿的构造、地层、水文地质、铀源条件 | 第89-93页 |
| ·构造条件 | 第89-90页 |
| ·地层条件 | 第90-92页 |
| ·水文地质条件 | 第92-93页 |
| ·铀源条件 | 第93页 |
| ·层间氧化带特征 | 第93-96页 |
| ·层间氧化带形成的古流体特点 | 第96页 |
| ·铀矿化特征 | 第96-99页 |
| ·成矿远景评价预测 | 第99-100页 |
| 9 横山—榆林地段成矿条件和远景评价预测 | 第100-107页 |
| ·成矿条件 | 第100-106页 |
| ·成矿远景评价预测 | 第106-107页 |
| 10 下一步地质工作建议 | 第107-108页 |
| 结论 | 第108-110页 |
| 参考文献 | 第110-113页 |
| 致谢 | 第11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