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地型景区旅游流集散管理模式研究
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7页 |
目录 | 第7-12页 |
1 引言 | 第12-22页 |
·研究背景 | 第12-14页 |
·旅游业发展迅猛 | 第12页 |
·山地景区成热点 | 第12-13页 |
·黄金周问题凸显 | 第13页 |
·智慧旅游新趋势 | 第13-14页 |
·研究综述 | 第14-20页 |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4-16页 |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6-20页 |
·评论 | 第20页 |
·研究内容、方法与技术路线 | 第20-22页 |
·研究内容 | 第20页 |
·研究方法 | 第20-21页 |
·技术路线 | 第21-22页 |
2 山地型景区旅游流集散管理理论基础 | 第22-31页 |
·旅游流基础理论 | 第22-27页 |
·旅游流内涵 | 第22页 |
·旅游流类型 | 第22-24页 |
·旅游流运动模型 | 第24-27页 |
·旅游流集散控制理论 | 第27-29页 |
·旅游流集散 | 第27-28页 |
·旅游流集散管理 | 第28-29页 |
·集散控制系统理论 | 第29页 |
·智慧景区相关理论 | 第29-31页 |
·智慧景区的内涵 | 第29-30页 |
·智慧景区的基本内容 | 第30-31页 |
3 山地型景区旅游流集散空间结构分析 | 第31-40页 |
·山地型景区旅游流集散过程分析 | 第31-32页 |
·旅游流到达景区的集散过程 | 第31-32页 |
·旅游流离开景区的集散过程 | 第32页 |
·山地型景区空间结构要素分析 | 第32-37页 |
·集聚空间要素——节点 | 第33-34页 |
·扩散空间要素——廊道 | 第34-36页 |
·卡口空间要素——卡口 | 第36-37页 |
·山地型景区旅游流集散空间结构分析 | 第37-40页 |
·直线型集散空间结构 | 第37-38页 |
·放射型集散空间结构 | 第38页 |
·环型集散空间结构 | 第38-40页 |
4 山地型景区旅游流“池管阀”模型构建 | 第40-51页 |
·“池管阀”集散管理模型要素 | 第40-41页 |
·容量管理要素——池 | 第40页 |
·流向管理要素——管 | 第40页 |
·流量管理要素——阀 | 第40-41页 |
·“池管阀”集散管理模型设计 | 第41-45页 |
·“池管阀”模型的概念模型设计 | 第41-42页 |
·“池管阀”模型的拓扑结构表达 | 第42-44页 |
·“池管阀”模型的数学表达 | 第44-45页 |
·“池管阀”对旅游流的优化调度模型分析 | 第45-49页 |
·优化目标分析 | 第45-46页 |
·景区内“池”对旅游流的容量计算 | 第46-47页 |
·景区内“管段”对旅游流的通行量计算 | 第47-48页 |
·景区内各“阀站”对旅游流的疏散量计算 | 第48-49页 |
·“池管阀”对旅游流的动态控制过程 | 第49-51页 |
·旅游流的动态调节过程 | 第49-50页 |
·旅游流的集散控制过程 | 第50-51页 |
5 实证分析——云台山景区旅游流集散管理模型分析 | 第51-68页 |
·云台山景区旅游流集散的时空特征分析 | 第51-56页 |
·旅游流时间特征 | 第51-52页 |
·旅游流空间特征 | 第52-56页 |
·云台山景区旅游流集散的问题分析 | 第56-57页 |
·旅游旺季流量流压过大 | 第56页 |
·景区内旅游流集散通道过窄 | 第56页 |
·淡旺季旅游流流量差异大 | 第56-57页 |
·云台山景区“池管阀”模型构建 | 第57-59页 |
·容量管理要素——池 | 第57-58页 |
·流向管理要素——管 | 第58-59页 |
·流量管理要素——阀 | 第59页 |
·云台山景区“池管阀”模型实施 | 第59-65页 |
·上位机——远地控制级 | 第61页 |
·下位机——现地控制级 | 第61-63页 |
·自由机——移动终端 | 第63页 |
·其他辅助系统 | 第63-65页 |
·云台山景区旅游流集散控制优化策略 | 第65-68页 |
·构建高效的计算机通讯系统 | 第65页 |
·开发新“池”以提升景区容量 | 第65页 |
·推广高峰期门票预约制度 | 第65-66页 |
·提升游客排队体验 | 第66页 |
·多措并举应对自驾游高潮 | 第66-68页 |
6 结论 | 第68-70页 |
·研究结论 | 第68页 |
·创新与突破点 | 第68-69页 |
·不足与展望 | 第69-70页 |
参考文献 | 第70-73页 |
附录 | 第73-75页 |
致谢 | 第75-76页 |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 第7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