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Pv6多归属问题解决方案的实现及性能评估
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9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9-12页 |
·研究背景 | 第9-10页 |
·本文主要工作 | 第10页 |
·论文结构 | 第10-12页 |
第二章 多归属相关研究 | 第12-22页 |
·多归属技术概况 | 第12页 |
·IPv4多归属 | 第12-13页 |
·PI地址多归属 | 第12-13页 |
·PA地址多归属 | 第13页 |
·存在的问题 | 第13页 |
·IPv6多归属 | 第13-18页 |
·IPv6多归属的特性需求 | 第14-16页 |
·IPv6多归属常见场景 | 第16-18页 |
·LinShim6 | 第18-22页 |
·LinShim6简介 | 第18-19页 |
·Xfrm框架 | 第19页 |
·Linshim6整体架构 | 第19-22页 |
第三章 Shim6协议 | 第22-41页 |
·Shim6的核心思想 | 第22-23页 |
·Shim6的处理流程 | 第23-25页 |
·Shim6主机的概念模型 | 第25-27页 |
·概念数据结构 | 第25-26页 |
·Context的状态 | 第26-27页 |
·ULID-Pair Context的建立 | 第27-31页 |
·Context Tag的唯一性 | 第27-28页 |
·建立Context的标准流程 | 第28页 |
·并发建立Context | 第28-29页 |
·Context的恢复 | 第29-31页 |
·Context的清除 | 第31页 |
·REAP | 第31-41页 |
·链路失效检测 | 第32-33页 |
·可达性重探测 | 第33-34页 |
·探测顺序 | 第34-35页 |
·REAP相关的报文定义 | 第35-41页 |
第四章 IPv6多归属解决方案的设计与实现 | 第41-53页 |
·需求分析 | 第41页 |
·方案设计 | 第41页 |
·方案的实现 | 第41-53页 |
·主机安装Linux系统 | 第41-43页 |
·编译Linux内核2.6.27 | 第43-47页 |
·编译安装LinShim6 | 第47-48页 |
·编译安装Wireshark | 第48页 |
·编译安装Nginx | 第48-49页 |
·安装iperf | 第49页 |
·配置路由器并验证连通性 | 第49-52页 |
·主机操作系统的配置 | 第52-53页 |
第五章 测试方案 | 第53-65页 |
·测试指标 | 第53页 |
·测试准备 | 第53-54页 |
·测试用例 | 第54-62页 |
·UDP单向测试 | 第54-57页 |
·UDP双向测试 | 第57-59页 |
·TCP测试 | 第59-62页 |
·测试结果分析 | 第62-65页 |
·UDP测试结果分析 | 第62-63页 |
·TCP测试结果分析 | 第63-65页 |
第六章 结束语 | 第65-68页 |
·全文总结 | 第65页 |
·不足和进一步工作 | 第65-66页 |
·研究生期间的工作 | 第66-68页 |
·企业实习 | 第66-67页 |
·参与项目 | 第67页 |
·提交文档 | 第67-68页 |
参考文献 | 第68-70页 |
附录 自动化测试脚本 | 第70-82页 |
致谢 | 第8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