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12页 |
导论 | 第12-25页 |
一、选题的缘起及研究的意义 | 第12-16页 |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6-19页 |
三、研究的思路和主要方法 | 第19-21页 |
四、日常生活及其意识形态的内涵 | 第21-25页 |
第一章 马克思恩格斯意识形态理论的日常生活回归 | 第25-62页 |
第一节 马克思哲学的生存论转向和生活世界回归 | 第25-32页 |
一、建基于"实践"之上的"现实生活过程" | 第27-29页 |
二、马克思用"生活世界"开启了生存论哲学境域 | 第29-31页 |
三、马克思开启了对日常"生活世界"的现实考察 | 第31-32页 |
第二节 马克思的异化和拜物教批判理论及其日常生活之维 | 第32-42页 |
一、马克思的异化理论 | 第33-35页 |
二、马克思异化理论的日常生活之维 | 第35-38页 |
三、马克思的拜物教批判理论及其日常生活之维 | 第38-42页 |
第三节 马克思意识形态理论的日常生活回归 | 第42-51页 |
一、意识形态概念的知识论缘起 | 第43-46页 |
二、马克思对意识形态"虚假性"的批判 | 第46-48页 |
三、马克思意识形态理论向日常生活的回归 | 第48-51页 |
第四节 晚年恩格斯关于意识形态理论回归日常生活的深化 | 第51-60页 |
一、晚年恩格斯对"经济决定论"的批判 | 第51-52页 |
二、晚年恩格斯对意识形态回归日常生活的深化 | 第52-57页 |
三、晚年恩格斯日常生活领域的意识形态斗争策略 | 第57-60页 |
简要评述 | 第60-62页 |
第二章 苏联日常生活领域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 | 第62-88页 |
第一节 日常生活领域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宣传灌输 | 第62-71页 |
一、"科学的意识形态"概念的创立 | 第63-64页 |
二、面向工人群众的意识形态教育和灌输 | 第64-66页 |
三、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创建 | 第66-68页 |
四、面向日常生活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宣传教育 | 第68-71页 |
第二节 日常生活领域政治化意识形态的垄断 | 第71-79页 |
一、斯大林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日常生活化的举措 | 第72-75页 |
二、政治化的意识形态垄断 | 第75-78页 |
三、意识形态垄断的后果 | 第78-79页 |
第三节 日常生活领域意识形态的多元化趋势 | 第79-84页 |
一、"解冻思潮"开启了意识形态的多元化 | 第80-82页 |
二、意识形态多元化过程中的左右摇摆期 | 第82-84页 |
三、意识形态多元化及其在日常生活中的表现 | 第84-86页 |
简要评述 | 第86-88页 |
第三章 国外马克思主义日常生活领域的意识形态批判 | 第88-113页 |
第一节 物化意识形态批判 | 第89-93页 |
一、从商品拜物教到物化意识形态 | 第89-91页 |
二、物化意识形态的日常生活批判 | 第91-93页 |
第二节 幸福意识形态批判 | 第93-96页 |
一、单向度的幸福意识形态的形成 | 第94页 |
二、幸福意识形态的批判 | 第94-96页 |
第三节 启蒙意识形态批判 | 第96-100页 |
一、作为启蒙的神话 | 第97页 |
二、作为神话的启蒙 | 第97-98页 |
三、启蒙与神话的双重枷锁 | 第98-99页 |
四、技术理性条件的"文化工业"对日常生活的全面控制 | 第99-100页 |
第四节 消费意识形态批判 | 第100-104页 |
一、资本主义社会是消费受控制的“恐怖主义”社会 | 第100-101页 |
二、消费主义撕碎了日常生活 | 第101-103页 |
三、日常生活及人的全面异化 | 第103-104页 |
第五节 景观意识形态批判 | 第104-107页 |
一、日常生活弥漫着“作为景观的商品” | 第104-105页 |
二、景观成为了新形态非暴力的意识形态 | 第105-106页 |
三、景观意识形态对日常生活的垄断和人的生存异化 | 第106-107页 |
第六节 符号意识形态批判 | 第107-111页 |
一、商品的非功能化和消费的符号化 | 第107-109页 |
二、日常生活从商品拜物教到符号拜物教 | 第109-110页 |
三、符号意识形态统治着日常生活 | 第110-111页 |
简要评述 | 第111-113页 |
第四章 新中国社会主义主流意识形态日常生活化建设 | 第113-134页 |
第一节 改革开放前主流意识形态的日常生活化 | 第113-119页 |
一、改革开放前主流意识形态日常生活化的主要渠道 | 第113-116页 |
二、改革开放前主流意识形态日常生活化的负效应 | 第116-119页 |
第二节 经济建设话语下的主流意识形态日常生活化 | 第119-125页 |
一、经济建设话语下主流意识形态日常生活化的主要渠道 | 第120-123页 |
二、经济建设话语下主流意识形态日常生活化的负效应 | 第123-125页 |
第三节 和谐社会语境下的主流意识形态日常生活化 | 第125-134页 |
一、和谐社会语境下主流意识形态日常生活化的主要渠道 | 第126-130页 |
二、和谐社会语境下主流意识形态的分化和弱化 | 第130-134页 |
第五章 新中国日常生活领域意识形态的表征形态 | 第134-153页 |
第一节 以利益诉求变迁为表征的日常生活意识形态 | 第134-141页 |
一、利益诉求被政治化为表征的日常生活意识形态 | 第134-136页 |
二、利益诉求经济化为表征的日常生活意识形态 | 第136-139页 |
三、利益诉求多元化为表征的日常生活意识形态 | 第139-141页 |
第二节 以婚姻家庭观念变迁为表征的日常生活意识形态 | 第141-145页 |
一、新中国之初婚姻制度变革下的新型生活方式 | 第141-142页 |
二、60、70年代的政治意识形态对婚姻观念的影响 | 第142-143页 |
三、改革开放后婚姻家庭观念的多元化嬗变 | 第143-145页 |
第三节 以社会心理变迁为表征的日常生活意识形态 | 第145-153页 |
一、改革开放前的社会心理及其表征的日常生活意识形态 | 第146-148页 |
二、改革开放后的社会心理及其表征的日常生活意识形态 | 第148-153页 |
第六章 当代中国日常生活领域意识形态建构的原则和路径 | 第153-202页 |
第一节 当代中国日常生活领域的意识形态状况 | 第153-167页 |
一、主流意识形态在日常生活领域中的广泛认同 | 第153-155页 |
二、日常生活领域意识形态的复杂化 | 第155-160页 |
三、乡村文化的消逝和农村日常生活意识形态的"失根" | 第160-163页 |
四、城市的繁荣和都市日常生活的压迫感 | 第163-167页 |
第二节 当代中国日常生活领域意识形态建设面临的机遇和挑战 | 第167-175页 |
一、日常生活领域社会主义主流意识形态建设面临的机遇 | 第168-171页 |
二、日常生活领域社会主义主流意识形态建设面临的挑战 | 第171-175页 |
第三节 当代中国日常生活领域意识形态建构的原则 | 第175-181页 |
一、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不动摇 | 第175-177页 |
二、坚持权威与自由的辩证统一 | 第177-179页 |
三、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日常生活 | 第179-181页 |
第四节 当代中国日常生活领域意识形态建构的路径 | 第181-202页 |
一、路径之一:坚持意识形态日常生活化的话语引导 | 第182-186页 |
二、路径之二:坚持民生关切,增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感召力 | 第186-190页 |
三、路径之三:注重日常生活领域的大众文化建设 | 第190-195页 |
四、路径之四:注重大众传媒对日常生活意识形态的引领 | 第195-202页 |
结束语 | 第202-204页 |
主要参考文献 | 第204-216页 |
致谢 | 第216-217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第21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