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10页 |
绪论 | 第10-14页 |
第1章 女性成长的心灵变奏——徐静蕾电影的叙事母题 | 第14-24页 |
·女性成长经验的表达和自我审视 | 第14-19页 |
·《我和爸爸》:父爱回归的自我救赎 | 第14-15页 |
·《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女孩到女人的心灵跨越 | 第15-16页 |
·《梦想照进现实》:自我成长的质疑与反思 | 第16-17页 |
·《杜拉拉升职记》:丑小鸭到白天鹅的精神蜕变 | 第17-19页 |
·《亲密敌人》:“女强人”的自我修炼 | 第19页 |
·成长母题下的心理喻旨——女性主义意识的觉醒与展现 | 第19-24页 |
·前期——父权话语:“恋父情结”下的传统女性 | 第20-22页 |
·后期——女权主义:职场电影中的独立女性 | 第22-24页 |
第2章 平淡中的情感暗涌——徐静蕾电影的叙事特征 | 第24-35页 |
·徐静蕾电影的叙述视角及故事设计 | 第24-28页 |
·立足自我的叙述视角 | 第24-25页 |
·故事情节的巧妙设计 | 第25-26页 |
·画外音的叙事功能 | 第26-28页 |
·色彩与构图在电影叙事中的作用 | 第28-30页 |
·构图表意 | 第28-29页 |
·色调传情 | 第29-30页 |
·电影音乐的叙事功能 | 第30-32页 |
·古典配乐与诗化经历 | 第30-31页 |
·流行音乐元素的融入 | 第31-32页 |
·两种不同的叙事节奏 | 第32-35页 |
·节奏缓慢的文艺诉求 | 第32-33页 |
·商业模式下的快节奏表述 | 第33-35页 |
第3章 小资女性进化论——徐静蕾电影叙事风格的转型 | 第35-43页 |
·徐静蕾电影叙事风格的演变轨迹 | 第35-37页 |
·前期:艺术浓重的“作者电影” | 第35-36页 |
·后期:消费时代的“职场电影” | 第36-37页 |
·徐静蕾电影叙事风格转型原因探析 | 第37-39页 |
·后现代消费文化的影响 | 第37-38页 |
·电影产业化、市场化的推动 | 第38-39页 |
·徐静蕾电影叙事风格转型带来的变化 | 第39-43页 |
·快餐娱乐文化及城市流行符号的凸显 | 第39页 |
·植入式广告使电影过于“商品化” | 第39-40页 |
·职场教科书牵手观众白日梦功能拉动票房 | 第40-43页 |
结语 | 第43-44页 |
参考文献 | 第44-46页 |
注释 | 第46-47页 |
作者简介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 第47-48页 |
致谢 | 第4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