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1-12页 |
| ABSTRACT | 第12-14页 |
| 第一章 绪论 | 第14-20页 |
| ·研究背景 | 第14页 |
| ·研究现状及意义 | 第14-17页 |
| ·棒材计数分钢系统研究现状 | 第14-16页 |
| ·棒材计数分钢系统研究意义 | 第16-17页 |
| ·课题的研究内容 | 第17-20页 |
| 第二章 棒材自动分钢系统介绍 | 第20-28页 |
| ·棒材自动分钢系统设计方案 | 第20-21页 |
| ·自动分钢系统的硬件架构 | 第21-24页 |
| ·自动分钢系统的软件组成 | 第24-28页 |
| 第三章 棒材自动计数系统原理 | 第28-46页 |
| ·机器视觉与图像处理 | 第28-31页 |
| ·机器视觉 | 第28页 |
| ·图像处理技术 | 第28-31页 |
| ·棒材识别算法 | 第31-36页 |
| ·模板匹配算法 | 第32-33页 |
| ·环匹配棒材识别算法 | 第33-35页 |
| ·干杯算法 | 第35-36页 |
| ·棒材识别过程 | 第36-46页 |
| ·采集棒材端面图像 | 第36-37页 |
| ·图像滤波算法 | 第37-40页 |
| ·棒材端面图像预处理 | 第40-41页 |
| ·图像中的棒材识别过程 | 第41-46页 |
| 第四章 自动分钢系统设计 | 第46-54页 |
| ·自动分钢系统分钢流程 | 第46-47页 |
| ·计算分钢位置值 | 第47-49页 |
| ·完全分钢 | 第49-51页 |
| ·棒材端头分钢 | 第49-50页 |
| ·棒材中分 | 第50-51页 |
| ·自动分钢系统操作模式选择 | 第51-54页 |
| 第五章 棒材分离的实现方法 | 第54-68页 |
| ·伺服电机和伺服驱动器 | 第54-64页 |
| ·伺服系统 | 第54页 |
| ·伺服电机 | 第54-56页 |
| ·伺服驱动器 | 第56-60页 |
| ·实现上位机与伺服驱动器之间串口通讯 | 第60-62页 |
| ·通讯字符串编程实现 | 第62-64页 |
| ·控制伺服电机精确定位 | 第64-68页 |
| ·通过上位机与伺服驱动器之间串口通讯控制伺服电机精确定位 | 第64-65页 |
| ·通过过PLC与伺服驱动器之间串口通讯进行棒材分离 | 第65-68页 |
| 第六章 分钢校正 | 第68-74页 |
| ·棒材在链床上的分布分析 | 第68-69页 |
| ·分钢校正 | 第69-70页 |
| ·分离单层分布的棒材 | 第69页 |
| ·分离多层分布的棒材 | 第69-70页 |
| ·计算新的分钢位置 | 第70-72页 |
| ·分钢校正试验结果及分析 | 第72-74页 |
| 第七章 总结与展望 | 第74-76页 |
| ·论文内容总结 | 第74页 |
| ·展望 | 第74-76页 |
| 参考文献 | 第76-80页 |
| 致谢 | 第80-81页 |
|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 第8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