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3页 |
ABSTRACT | 第3-8页 |
1 绪论 | 第8-12页 |
·研究背景与问题的提出 | 第8页 |
·研究目的 | 第8-9页 |
·研究意义 | 第9-10页 |
·理论意义 | 第9页 |
·现实意义 | 第9-10页 |
·研究思路与框架 | 第10-11页 |
·小结 | 第11-12页 |
2 文献综述 | 第12-20页 |
·相关概念界定 | 第12-13页 |
·城市居民定义 | 第12页 |
·生活质量的定义 | 第12-13页 |
·主观满意度与主观幸福感定义 | 第13页 |
·相关概念间区别 | 第13-14页 |
·主观生活质量与客观生活质量区别 | 第13-14页 |
·主观满意度与主观幸福感区别 | 第14页 |
·国内外主观生活质量研究综述 | 第14-19页 |
·国内外主观生活质量的研究现状与进程分析 | 第14-16页 |
·国内外主观生活质量的研究视角与方法分析 | 第16-17页 |
·国内外主观生活质量的测量与评估模型分析 | 第17-19页 |
·国内关于西安、咸阳城市居民主观生活质量的研究现状 | 第19页 |
·小结 | 第19-20页 |
3 研究设计 | 第20-26页 |
·研究方法 | 第20-21页 |
·文献分析法 | 第20页 |
·访谈法 | 第20页 |
·问卷调查法 | 第20页 |
·统计分析方法 | 第20-21页 |
·问卷编制 | 第21-22页 |
·预调研 | 第22-23页 |
·样本选取与问卷发法 | 第23-25页 |
·信度与效度检测 | 第25页 |
·小结 | 第25-26页 |
4 西咸城市居民主观生活质量指标体系的建立 | 第26-55页 |
·构建指标体系的理论依据 | 第26-27页 |
·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 | 第26-27页 |
·以人为本社会发展理论 | 第27页 |
·系统工程理论 | 第27页 |
·构建指标体系的基本原则 | 第27-28页 |
·系统性与层次性原则 | 第27-28页 |
·科学性与灵活性原则 | 第28页 |
·完整性与可操作性原则 | 第28页 |
·国内外现有指标体系回顾 | 第28-32页 |
·美国城市居民生活质量指标体系 | 第28页 |
·欧洲城市居民生活质量指标体系 | 第28-29页 |
·澳大利亚城市居民生活质量指标体系 | 第29页 |
·东南亚国家城市居民生活质量指标体系 | 第29-30页 |
·中国城市居民生活质量指标体系 | 第30-32页 |
·西咸城市居民主观生活质量评价指标体系初步建立 | 第32-34页 |
·因子分析对指标体系的修正 | 第34-52页 |
·西咸城市居民主观生活质量评价指标体系的确定 | 第52-53页 |
·小结 | 第53-55页 |
5 西咸城市居民主观生活质量现状与分析 | 第55-80页 |
·西咸一体化现状 | 第55页 |
·西咸城市居民主观生活质量的现状与评价 | 第55-67页 |
·主观生活质量整体现状 | 第55-59页 |
·主观生活质量在各具体领域现状 | 第59-64页 |
·基于因子分析法的西咸两市居民主观生活质量综合评价 | 第64-67页 |
·居民属性与主观生活质量影响因素间方差分析 | 第67-79页 |
·性别与主观生活质量影响因素间方差分析 | 第67-68页 |
·居民其他属性与主观生活质量影响因素间方差分析 | 第68-79页 |
·小结 | 第79-80页 |
6 西咸两市居民主观生活质量对比分析 | 第80-98页 |
·两市主观生活质量现状的对比分析 | 第80-83页 |
·整体现状的对比 | 第80-82页 |
·各具体领域的对比 | 第82-83页 |
·地区与主观生活质量的相关性分析 | 第83-88页 |
·地区与各生活维度主观生活质量的相关性卡方检验 | 第83-85页 |
·地区与各生活维度主观生活质量的交叉列联表分析 | 第85-88页 |
·地区与主观生活质量的方差分析 | 第88-90页 |
·主观生活质量各影响因素在地区上的差异 | 第90-97页 |
·总体主观生活质量各影响因素的地区差异 | 第90-91页 |
·工作方面影响因素的地区差异 | 第91-92页 |
·家庭与社交方面影响因素的地区差异 | 第92-93页 |
·公共服务与政策方面影响因素的地区差异 | 第93-94页 |
·健康方面影响因素的地区差异 | 第94-96页 |
·消费方面影响因素的地区差异 | 第96-97页 |
·小结 | 第97-98页 |
7 研究结论与建议 | 第98-102页 |
·研究结论 | 第98-99页 |
·提升西咸城市居民主观生活质量建议 | 第99-102页 |
8 总结与展望 | 第102-104页 |
·本文创新点 | 第102页 |
·研究不足及展望 | 第102-104页 |
参考文献 | 第104-111页 |
附录 1 预调研问卷 | 第111-115页 |
附录 2 实际调研问卷 | 第115-118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文章 | 第118-121页 |
致谢 | 第12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