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文学论文--中国文学论文--各体文学评论和研究论文--小说论文--古代小说论文

三言二拍与佛道关系之研究

摘要第1-5页
Abstract第5-11页
绪论第11-26页
 一、晚明宗教现状与社会思潮第11-20页
  (一) 晚明佛道教发展状况及其社会影响第11-16页
  (二) 三教合流与明末社会思潮第16-20页
 二、三言二拍与宗教关系的研究现状第20-25页
 三、三言二拍之宗教研究的思路与方法第25-26页
第一章 三言二拍对佛教思想的表现第26-90页
 第一节 对因果报应思想的表现第26-42页
  一、因果报应思想的内涵第26-31页
  二、三言二拍中的因果报应方式第31-35页
  三、三言二拍中因果报应思想的特点第35-42页
   (一) 因果报应思想与传统报应思想紧密结合第35-39页
   (二) 因果报应思想与社会现实生活的紧密结合第39-40页
   (三) 议论——因果报应思想的直接宣传第40-42页
 第二节 对轮回思想的表现第42-60页
  一、轮回思想的内容第42-46页
  二、三言二拍中轮回思想的表现第46-60页
   (一) 天道——对净土美好世界的向往第48-53页
   (二) 人道——人与人之间因缘果报的展示第53-55页
   (三) 畜生道——人畜互变的阐释第55-57页
   (四) 饿鬼道与中国鬼信仰的复杂性第57-60页
 第三节 对地狱的表现第60-79页
  一、古代的冥界观念第60-61页
  二、地狱思想的传入及其中土化第61-65页
  三、三言二拍中的地狱信仰第65-79页
   (一) 深入民心的地狱信仰第67-74页
   (二) 冥府是人间官府的缩影第74-77页
   (三) 地狱的温情色彩第77-78页
   (四) 地狱的复合性第78-79页
 第四节 对观音信仰的表现第79-90页
  一、观音在中国第79-81页
  二、观音信仰的表现第81-90页
   (一) 观音灵验故事第81-87页
   (二) 观音——美丽的女神第87-88页
   (三) 观音信仰的民间习俗第88-90页
第二章 三言二拍所表现的道教信仰第90-146页
 第一节 对道教神仙思想的表现第91-117页
  一、对道教多神崇拜的表现第91-103页
   (一) 道教神灵谱系的构成第91-92页
   (二) 三言二拍与多神崇拜第92-103页
  二、三言二拍中神仙思想的特点第103-117页
   (一) 神仙信仰的世俗化第104-113页
    1、神仙形象的世俗化第104-113页
    2、仙道观念的世俗化转向第113页
   (二) 心性修炼的时代主题第113-117页
 第二节 对道教法术之表现第117-146页
第三章 佛道教与三言二拍的文学表现第146-194页
 第一节 佛道教与三言二拍的题材选择第146-158页
  一、三言二拍中的佛道教题材第146-148页
  二、三言二拍佛道教题材的成因第148-158页
 第二节 佛道伦理思想与三言二拍的教化意识第158-176页
  一、冯梦龙、凌濛初的教化思想第158-160页
  二、劝善惩恶——因果报应思想与三言二拍教化手段的设定第160-164页
  三、佛教、道教伦理思想与三言二拍的教化内容第164-176页
   (一) 以善为本的社会道德追寻第165-174页
   (二) 对个性自由的价值追求第174-176页
 第三节 因果报应与三言二拍情节设定第176-179页
  一、以因果报应思想作为小说整体结构的框架第176-177页
  二、以因果报应思想作为情节转变的契机第177-178页
  三、因果报应对小说艺术性的削弱第178-179页
 第四节 佛教与三言二拍文体的构成第179-186页
  一、佛教激发了话本小说的产生第179-180页
  二、佛教影响了三言二拍文体的构成第180-186页
 第五节 道教存思与三言二拍的艺术想像第186-194页
  一、存思简论第187-189页
  二、道教存思与三言二拍的艺术想像第189-194页
   (一) 存思与人神沟通模式第189-191页
   (二) 存思与仙境的诗化描写第191-194页
结语第194-195页
参考文献第195-200页
在校期间的研究成果及发表的论文第200-201页
致谢第201页

论文共201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汉末六朝杂传提要
下一篇:青少年自主健身行为概念模型建构与量表研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