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哲学、宗教论文--伦理学(道德哲学)论文--伦理学理论与方法论论文--伦理学与其他科学的关系论文--道德与环境论文

青少年生态伦理素养教育体系研究

摘要第1-5页
Abstract第5-9页
1. 绪论第9-15页
   ·研究背景第9页
   ·研究意义第9-10页
   ·国内外研究现状第10-12页
     ·国外研究现状第10-11页
     ·国内研究现状第11-12页
   ·研究方法第12-13页
     ·问卷调查的实证分析法第12-13页
     ·综合研究法第13页
     ·文献分析法第13页
     ·归纳法第13页
   ·本研究的创新之处第13-15页
     ·创造性的界定了生态伦理素养及教育的涵义第13页
     ·创造性地提出了生态伦理素养的标准体系第13-14页
     ·强调教学内容之间的连贯性第14-15页
2. 青少年生态伦理素养教育概述第15-20页
   ·生态伦理的内涵第15页
   ·青少年生态伦理素养的涵义第15-16页
   ·青少年生态伦理素养教育的概念第16-17页
   ·青少年生态伦理素养的标准体系第17-20页
3. 构建青少年生态伦理素养教育体系的重要性第20-23页
   ·帮助人类走出生态困境的有效方法第20页
   ·摆脱生存与发展难题的必要保障第20-21页
   ·传播生态文明的内在要求第21页
   ·对我国素质教育的有益补充第21-23页
4. 青少年生态伦理素养教育现状的调查与分析第23-30页
   ·调查对象第23页
   ·调查内容第23-24页
   ·问卷调查的其他说明第24页
   ·青少年生态伦理素养教育问题的调查结果第24-30页
     ·城市青少年生态伦理素养教育好于乡镇第26-28页
     ·城市学校在生态伦理素养教育方面的投入高于乡镇第28-29页
     ·大学的生态伦理素养教育高于中小学教育第29-30页
5. 我国青少年生态伦理素养教育问题的原因探析第30-35页
   ·某些偏颇的教育评判标准的影响第30-31页
   ·教学资本的匮乏第31-32页
     ·教材的缺失第31页
     ·缺乏专门的学科讲师第31-32页
     ·资金投入不足第32页
   ·社会外围力量的匮乏第32-33页
     ·家庭教育的缺失第32-33页
     ·社会舆论与媒体力量的不足第33页
     ·环境法律素养有待提高第33页
   ·青少年自身的原因第33-35页
6. 构建青少年生态伦理素养教育体系第35-47页
     ·青少年生态伦理素养教育的原则第35-36页
     ·整体性原则第35页
     ·连续性原则第35页
     ·实践性原则第35-36页
     ·多样性原则第36页
   ·青少年生态伦理素养教育的内容第36-39页
     ·培育青少年的生态伦理知识第36-37页
     ·培养青少年的生态伦理道德情感第37页
     ·增强青少年的生态伦理意识第37-38页
     ·优化青少年的生态伦理行为第38-39页
   ·学校的生态伦理素养教育第39-42页
     ·大学阶段开设专门的生态伦理素养教育课第39页
     ·各学龄阶段以在相关学科的课程中渗透生态伦理素养教育为主第39-41页
     ·各学龄阶段辅之以相应的公选课第41页
     ·以普及相关的法律知识为保障第41-42页
   ·以举办校园内外生态伦理素养教育实践活动为支撑第42-43页
     ·校园内部的生态伦理素养实践活动第42页
     ·校园外部的生态伦理素养实践活动第42-43页
   ·重视家庭氛围在生态伦理素养教育中的作用第43页
   ·充分运用社会氛围强化生态伦理素养教育第43-47页
     ·广播、电视等媒体的教育第44-45页
     ·网络的正面教育第45页
     ·政府的有效干预第45-46页
     ·社区教育的参与第46-47页
结论第47-48页
参考文献第48-51页
附录 1第51-54页
附录 2第54-55页
致谢第55-56页

论文共56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荀子儒士观及对现代知识分子的影响探析
下一篇:建筑行业工程师伦理责任实证研究--以河南省为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