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12页 |
一、 选题背景和研究意义 | 第12-16页 |
(一) 选题背景和研究意义 | 第12-13页 |
1. 选题背景 | 第12-13页 |
2. 研究意义 | 第13页 |
(二) 国内外研究现状综述 | 第13-14页 |
1. 国外研究现状综述 | 第13-14页 |
2. 国内研究现状综述 | 第14页 |
(三) 研究思路、研究方法和创新点 | 第14-16页 |
1. 研究思路 | 第14-15页 |
2. 研究方法 | 第15页 |
3. 创新点 | 第15-16页 |
二、 城市化与逆城市化理论概述 | 第16-28页 |
(一) 城市化 | 第16-23页 |
1. 城市化含义 | 第16-18页 |
2. 衡量城市化指标 | 第18-19页 |
3. 世界城市化进程和规律 | 第19-23页 |
(二) 城市化发展模式 | 第23-25页 |
1. 同步城市化 | 第23-24页 |
2. 过度城市化 | 第24-25页 |
3. 滞后城市化 | 第25页 |
(三) 逆城市化 | 第25-28页 |
1. 逆城市化概述 | 第25-26页 |
2. 逆城市化特征 | 第26-27页 |
3. 郊区城市化和逆城市化的区别 | 第27-28页 |
三、 中国城市化进程中的逆城市化现象 | 第28-37页 |
(一) 中国城市化发展历程 | 第28-30页 |
1. 中国城市化的开端 | 第28页 |
2. 中国城市化缓慢发展阶段 | 第28-29页 |
3. 中国城市化快速发展阶段 | 第29-30页 |
(二) 中国逆城市化发展现状 | 第30-32页 |
1. 中国逆城市化现象概述 | 第30-31页 |
2. 中国逆城市化现象特点 | 第31-32页 |
(三) 中国产生逆城市化现象的原因 | 第32-34页 |
1. 农村户口巨大的经济利益诱惑 | 第32页 |
2. 户籍制度束缚城乡间自由流动 | 第32-33页 |
3. 经济结构变化,产业布局调整 | 第33页 |
4. 交通业和通讯业的快速发展 | 第33页 |
5. 城市环境恶化,“城市病”严重 | 第33-34页 |
(四) 逆城市化现象产生的影响 | 第34-37页 |
1. 缓解“城市病”,促进城市健康发展 | 第34页 |
2. 推动城市转变发展方式,优化产业结构 | 第34-35页 |
3. 加快农业现代化建设步伐,加快农村发展 | 第35页 |
4. 促进城乡一体化发展,加快城市化进程 | 第35-36页 |
5. 一定程度减缓城市化进程 | 第36-37页 |
四、 国内外逆城市化现象比较研究 | 第37-47页 |
(一) 发达国家逆城市化现象 | 第37-41页 |
1. 英国的逆城市化现象 | 第37-38页 |
2. 美国的逆城市化现象 | 第38-40页 |
3. 日本的逆城市化现象 | 第40-41页 |
(二) 发展中国家逆城市化现象 | 第41-43页 |
1. 巴西的逆城市化现象 | 第41-42页 |
2. 印度的逆城市化现象 | 第42-43页 |
(三) 国外逆城市化现象发展规律 | 第43-44页 |
1. 逆城市化的起源 | 第43页 |
2. 逆城市化的发展阶段 | 第43页 |
3. 逆城市化的形成 | 第43-44页 |
(四) 国内外逆城市化现象差异 | 第44-47页 |
1. 逆城市化出现的范围不同 | 第44页 |
2. 所处的社会制度不同 | 第44页 |
3. 现阶段城市化发展水平不同 | 第44页 |
4. 发展城市化的资源基础不同 | 第44-45页 |
5. 出现逆城市化的经济基础不同 | 第45页 |
6. 发展城市化的道路不同 | 第45-46页 |
7. 逆城市化发展的结果不同 | 第46-47页 |
五、 科学引导逆城市化,促进城市化健康快速发展 | 第47-52页 |
(一) 走中国特色城市化道路,为城市化发展提供科学依据 | 第47页 |
(二) 建立城乡统一的户籍登记制度,为城市化发展解除制度束缚 | 第47-49页 |
(三) 确立全国统一的土地制度,为城市化发展奠定制度保障 | 第49页 |
(四) 积极发展农业现代化,为城市化发展提供支撑系统 | 第49-50页 |
(五) 大力发展教育事业,保障城市化发展顺利进行 | 第50页 |
(六) 完善社会保障体系,为城市化发展提供基本支持 | 第50-51页 |
(七) 注重经济与环境的协调发展,坚持城市化发展可持续性 | 第51-52页 |
结论 | 第52-53页 |
参考文献 | 第53-56页 |
附录 | 第56-58页 |
后记 | 第58-59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 第5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