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 第1-8页 |
CONTENTS | 第8-11页 |
摘要 | 第11-14页 |
ABSTRACT | 第14-17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7-29页 |
·光纤光栅的发展 | 第17-18页 |
·光纤光栅的发展概况 | 第17-18页 |
·光纤光栅的分类 | 第18页 |
·LPFG的研究现状 | 第18-25页 |
·LPFG的写入方法及形成机理研究现状 | 第19-21页 |
·LPFG在传感及通信领域应用的研究现状 | 第21-25页 |
·文章的主要内容及创新点 | 第25-29页 |
·论文主要内容 | 第25-26页 |
·创新点 | 第26-29页 |
第二章 长周期光纤光栅理论分析 | 第29-43页 |
摘要 | 第29页 |
主要内容 | 第29-30页 |
·LPFG的耦合模理论分析 | 第30-36页 |
·纤芯基模模式及模场分布研究 | 第31-32页 |
·包层模模式及模场分布 | 第32-34页 |
·耦合系数和耦合常数 | 第34-35页 |
·LPFG的模式耦合方程 | 第35-36页 |
·LPFG传输谱的模拟分析 | 第36-42页 |
·耦合模理论LPFG传输谱模拟方法 | 第36-37页 |
·传输矩阵法LPFG传输谱模拟分析 | 第37-38页 |
·LPFG的谐振波长模拟分析 | 第38-39页 |
·LPFG的带宽模拟分析 | 第39-40页 |
·LPFG的谐振峰值关系模拟分析 | 第40-42页 |
·本章小结 | 第42-43页 |
第三章 基于800nm飞秒激光器的LPFG制备技术 | 第43-67页 |
摘要 | 第43页 |
本章主要内容 | 第43-44页 |
·光纤光栅刻写方法 | 第44-49页 |
·干涉仪法 | 第44-46页 |
·相位模板法 | 第46页 |
·逐点写入法 | 第46-47页 |
·物理变形法 | 第47-48页 |
·腐蚀刻槽法 | 第48页 |
·离子注入法 | 第48-49页 |
·飞秒激光器刻写光栅机理与800nm飞秒激光器介绍 | 第49-56页 |
·飞秒激光器刻写光栅机理 | 第49-50页 |
·常用激光器介绍 | 第50-53页 |
·飞秒激光器系统 | 第53-56页 |
·800nm飞秒激光器刻写LPFG系统结构 | 第56-60页 |
·飞秒刻写系统的主要组成部分 | 第56-59页 |
·飞秒刻写系统结构介绍 | 第59-60页 |
·800nm飞秒激光刻写LPFG实验 | 第60-65页 |
·光纤夹具平台的精确调整 | 第60-62页 |
·飞秒激光写制LPFG实验 | 第62-65页 |
·本章小结 | 第65-67页 |
第四章 飞秒刻写LPFG传感特性 | 第67-79页 |
摘要 | 第67页 |
本章内容 | 第67-68页 |
·LPFG温度特性 | 第68-71页 |
·LPFG的温度特性分析 | 第68-69页 |
·飞秒刻写LPFG温度实验 | 第69-71页 |
·LPFG的轴向应变特性 | 第71-73页 |
·LPFG的轴向应变分析 | 第71-72页 |
·LPFG的轴向应变实验 | 第72-73页 |
·LPFG弯曲实验 | 第73-77页 |
·LPFG弯曲特性分析 | 第73-75页 |
·LPFG弯曲特性实验 | 第75-77页 |
·本章小结 | 第77-79页 |
第五章 飞秒刻写LPFG折射率特性与增敏方法 | 第79-93页 |
摘要 | 第79页 |
主要内容 | 第79-80页 |
·LPFG折射率特性分析 | 第80-84页 |
·LPFG折射率特性理论分析 | 第80-81页 |
·飞秒刻写LPFG折射率特性实验 | 第81-84页 |
·LPFG的折射率增敏方法 | 第84-87页 |
·化学腐蚀法 | 第85-86页 |
·覆膜法 | 第86-87页 |
·飞秒刻写LPFG的折射率增敏实验 | 第87-92页 |
·化学腐蚀过程 | 第87-88页 |
·静电自组装涂覆过程 | 第88-90页 |
·LPFG增敏后折射率特性分析 | 第90-92页 |
·本章小结 | 第92-93页 |
第六章 光纤光栅的多参数测量设计 | 第93-109页 |
摘要 | 第93页 |
主要内容 | 第93-94页 |
·Sagnac的基本理论与主要应用方向 | 第94-102页 |
·Sagnac效应基本原理 | 第94-97页 |
·高双折射光纤Sagnac干涉仪的基本理论 | 第97-102页 |
·基于高双折射光纤Sagnac环的多参数测量技术 | 第102-106页 |
·测量原理 | 第102页 |
·基于高双折射光纤Sagnac环与LPFG的多参数测量 | 第102-106页 |
·本章小结 | 第106-109页 |
第七章 总结与展望 | 第109-113页 |
·工作总结 | 第109-110页 |
·论文不足之处 | 第110页 |
·工作展望 | 第110-113页 |
参考文献 | 第113-127页 |
致谢 | 第127-129页 |
攻读博士期间科研成果 | 第129-130页 |
附件 | 第130-141页 |
学位论文评闽及答辩情况表 | 第14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