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11页 |
Abstract | 第11-13页 |
1 引言 | 第13-20页 |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第13-15页 |
·选题背景 | 第13-14页 |
·研究目的 | 第14页 |
·研究意义 | 第14-15页 |
·国内外研究综述 | 第15-19页 |
·国外研究综述 | 第15-16页 |
·国内研究综述 | 第16-19页 |
·研究的主要内容和方法 | 第19-20页 |
·研究的主要内容 | 第19页 |
·研究的方法 | 第19-20页 |
2 战略性新兴产业的相关概念界定与理论基础 | 第20-28页 |
·战略新兴产业的内涵与特征 | 第20-23页 |
·战略产业的内涵与特征 | 第20-21页 |
·新兴产业的内涵与特征 | 第21页 |
·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内涵和特征 | 第21-23页 |
·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重要意义 | 第23-24页 |
·本研究的理论基础 | 第24-28页 |
·罗斯托的经济成长阶段论及主导部门理论 | 第24-25页 |
·增长极理论 | 第25-26页 |
·波特的竞争理论 | 第26页 |
·熊彼特的创新理论 | 第26-28页 |
3 战略性新兴产业选择与发展水平评价体系 | 第28-35页 |
·战略性新兴产业选择的环境分析 | 第28-29页 |
·国际环境 | 第28页 |
·国内环境 | 第28-29页 |
·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选择标准与指标体系 | 第29-32页 |
·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选择标准 | 第29页 |
·战略性新兴产业选择的指标体系 | 第29-32页 |
·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水平衡量指标 | 第32-35页 |
·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评价指标的构建 | 第32-33页 |
·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评价模型的构建 | 第33-35页 |
4 黑龙江省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现状与问题 | 第35-42页 |
·黑龙江省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现状 | 第35-37页 |
·战略性新兴产业布局及发展情况 | 第35-36页 |
·战略性新兴产业项目建设情况 | 第36页 |
·企业自主创新情况 | 第36-37页 |
·政策措施支持情况 | 第37页 |
·黑龙江省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 第37-39页 |
·自主创新能力薄弱,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少 | 第37-38页 |
·高技术水平有待提高、科技成果转化率低 | 第38页 |
·产业体制僵化,市场机制失灵 | 第38-39页 |
·政策体系不健全,相关制度有待完善 | 第39页 |
·黑龙江省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影响因素 | 第39-42页 |
·科技实力 | 第39-40页 |
·市场环境 | 第40页 |
·政府支持 | 第40-41页 |
·财政投入 | 第41页 |
·企业自身影响 | 第41-42页 |
5 国外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政策措施与主要经验 | 第42-50页 |
·美国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政策措施 | 第42-44页 |
·财税政策 | 第42页 |
·金融政策 | 第42-43页 |
·科技政策 | 第43-44页 |
·欧盟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政策措施 | 第44-46页 |
·财税政策 | 第44页 |
·金融政策 | 第44-45页 |
·科技政策 | 第45-46页 |
·日本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政策措施 | 第46-47页 |
·财税政策 | 第46页 |
·金融政策 | 第46页 |
·科技政策 | 第46-47页 |
·韩国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政策措施 | 第47-48页 |
·财税政策 | 第47页 |
·金融政策 | 第47页 |
·科技政策 | 第47-48页 |
·国外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经验借鉴 | 第48-50页 |
·灵活把握不同产业发展阶段的政策重点和力度 | 第48页 |
·重视政策工具的多样化和协同作用 | 第48页 |
·强调国家中长期规划与专项规划的组合 | 第48-49页 |
·明确政府与企业的分工协作关系 | 第49页 |
·强调政府发展基金的引导作用 | 第49-50页 |
6 黑龙江省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思路与对策 | 第50-61页 |
·黑龙江省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原则、目标及基本思路 | 第50-52页 |
·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原则 | 第50-51页 |
·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目标 | 第51页 |
·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基本思路 | 第51-52页 |
·黑龙江省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重点选择 | 第52-55页 |
·黑龙江省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宏观政策体系 | 第55-58页 |
·完善财税政策 | 第55-56页 |
·完善金融政策 | 第56-57页 |
·完善人才政策 | 第57-58页 |
·黑龙江省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微观对策建议 | 第58-61页 |
·大力增强自主创新能力 | 第58页 |
·利用全球科技创新资源 | 第58页 |
·合理规划发展本地区特色的战略性新兴产业 | 第58-59页 |
·完善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体制机制 | 第59-61页 |
7 结论 | 第61-62页 |
致谢 | 第62-63页 |
参考文献 | 第63-65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6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