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9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9-15页 |
1 研究背景 | 第9页 |
2 研究目的与意义 | 第9-10页 |
3 文献回顾 | 第10-14页 |
4 研究方法 | 第14页 |
5 本文的创新点 | 第14-15页 |
第二章 马克思主义民生思想的主要内容与基本特征 | 第15-22页 |
1 马克思主义民生思想的主要内容 | 第15-19页 |
·关注人的生活 | 第15-17页 |
·民生的内涵 | 第15-16页 |
·发展生产力是解决民生问题的前提条件 | 第16-17页 |
·关心人的利益 | 第17-18页 |
·利益的本质是一种社会关系 | 第17页 |
·建立社会主义利益关系是解决民生的途径 | 第17-18页 |
·重视人的发展 | 第18-19页 |
·人的全面发展的基本内涵 | 第18页 |
·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基础和途径 | 第18-19页 |
2 马克思主义民生思想的基本特征 | 第19-22页 |
·现实性 | 第19-20页 |
·全面性 | 第20页 |
·和谐性 | 第20-22页 |
第三章 马克思主义民生思想中国化的发展脉络 | 第22-30页 |
1 民生思想的形成:"一定要每日每时关心群众利益" | 第22-24页 |
·关心群众生活,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 第22-23页 |
·把最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重点 | 第23-24页 |
2 民生思想的发展:"在发展生产的基础上逐步改善生活" | 第24-25页 |
·发展生产,改善民生 | 第24页 |
·人民利益高于一切为最高价值标准的民生观 | 第24-25页 |
3 民生思想的丰富:"不断使全体人民得到并日益增加看得见的利益" | 第25-26页 |
·不断改善人民生活,共享改革开放成果 | 第25页 |
·始终代表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 | 第25-26页 |
4 民生思想的完善:"努力使全体人民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 | 第26-30页 |
·立党为公,执政为民 | 第26-27页 |
·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 第27-30页 |
第四章 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民生思想的理论创新 | 第30-44页 |
1 加强"四个文明"建设,丰富民生思想的基本内涵 | 第30-32页 |
·两个文明建设 | 第30-31页 |
·三个文明建设 | 第31页 |
·四个文明建设 | 第31-32页 |
2 发展市场经济,优化民生问题的解决途径 | 第32-34页 |
·市场经济的探索 | 第32-33页 |
·市场经济的确立 | 第33页 |
·市场经济的发展 | 第33-34页 |
3 建设和谐社会,提供民生建设的良好环境 | 第34-40页 |
·毛泽东的社会和谐思想 | 第34-35页 |
·邓小平的社会和谐思想 | 第35-36页 |
·江泽民的社会和谐思想 | 第36-37页 |
·胡锦涛的社会和谐思想 | 第37-40页 |
4 强调以人为本,提升民生建设的核心目标 | 第40-44页 |
·毛泽东关于人的发展理论 | 第40-41页 |
·邓小平关于人的发展理论 | 第41页 |
·江泽民关于人的发展理论 | 第41-42页 |
·胡锦涛关于人的发展理论 | 第42-44页 |
第五章 马克思主义民生思想中国化的成功经验 | 第44-49页 |
1 马克思主义是解决民生问题的指导思想 | 第44-45页 |
2 走适合中国国情的道路是民生建设的基本方向 | 第45-47页 |
3 大力发展生产力是改善民生问题的根本途径 | 第47-48页 |
4 完善政府政策和法律体系是改善民生的有力保障 | 第48-49页 |
结束语 | 第49-50页 |
参考文献 | 第50-53页 |
致谢 | 第53-54页 |
作者简介 | 第5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