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11页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第11-21页 |
1 植物内生放线菌的研究概况 | 第11-17页 |
·植物内生放线菌的多样性 | 第11-17页 |
·植物内生放线菌寄主的多样性 | 第11-12页 |
·植物内生放线菌分布在植物不同部位的多样性 | 第12-14页 |
·植物内生放线菌的种类和次级代谢产物的多样性 | 第14-17页 |
2 近年来国内外农用抗生素的研究进展 | 第17-19页 |
3 研究目的、内容及意义 | 第19-21页 |
第二章 烟草内生放线菌菌株Y_(12)分类地位的鉴定 | 第21-29页 |
1 材料与方法 | 第21-25页 |
·试剂 | 第21页 |
·仪器 | 第21页 |
·培养基 | 第21-22页 |
·放线菌菌株培养基 | 第21页 |
·培养特征培养基 | 第21-22页 |
·测定生理生化特性培养基 | 第22页 |
·菌株Y_(12)的培养特征的观察和生理生化特性的测定 | 第22-24页 |
·菌株Y_(12)培养特征的观察 | 第22-23页 |
·Y_(12)菌株生化特性的测定 | 第23-24页 |
·放线菌DNA的提取(CTAB) | 第24页 |
·菌体16SrDNA序列的测定 | 第24-25页 |
2 结果与分析 | 第25-28页 |
·生理生化特征 | 第25-26页 |
·菌株对碳源的利用 | 第25页 |
·其他部分生理生化特征 | 第25-26页 |
·不同培养基上的培养特征 | 第26-27页 |
·菌株16SrDNA和系统发育树分析 | 第27-28页 |
3 讨论 | 第28-29页 |
第三章 烟草内生放线菌发酵条件的优化 | 第29-35页 |
1 材料与方法 | 第29-31页 |
·菌株 | 第29页 |
·主要试剂、仪器和培养基 | 第29页 |
·Y_(12)种子摇液的制备 | 第29页 |
·发酵培养基的选择 | 第29-30页 |
·最佳发酵时间的选择 | 第30页 |
·最佳发酵培养基pH值的选择 | 第30页 |
·最佳发酵温度的选择 | 第30页 |
·无菌发酵培养液的制备 | 第30页 |
·拮抗实验 | 第30-31页 |
2 结果与讨论 | 第31-34页 |
·培养基的选择及结果 | 第31页 |
·发酵培养基的正交试验结果 | 第31-32页 |
·培养时间对发酵的影响 | 第32-33页 |
·起始pH值对发酵的影响 | 第33页 |
·培养温度对发酵的影响 | 第33-34页 |
3 讨论 | 第34-35页 |
第四章 烟草内生放线菌发酵产物活性及稳定性初步研究 | 第35-41页 |
1 材料与方法 | 第35-36页 |
·材料 | 第35页 |
·供试菌种 | 第35页 |
·培养基 | 第35页 |
·Y_(12)种子摇液的制备 | 第35页 |
·Y_(12)发酵产物的制备 | 第35页 |
·Y_(12)发酵产物热稳定性实验 | 第35-36页 |
·Y_(12)发酵产物紫外线下稳定性实验 | 第36页 |
·Y_(12)发酵产物在不同pH下稳定性实验 | 第36页 |
·Y_(12)发酵产物时间稳定性实验 | 第36页 |
·抑菌实验 | 第36页 |
2 结果与讨论 | 第36-40页 |
·Y_(12)发酵产物对细菌的作用 | 第36-37页 |
·10代后Y_(12)发酵产物对细菌的作用 | 第37页 |
·Y_(12)发酵产物活性热稳定性 | 第37-38页 |
·Y_(12)发酵产物活性在紫外线下的稳定性 | 第38页 |
·Y_(12)发酵产物活性时间的稳定性 | 第38-39页 |
·Y_(12)发酵产物活性在不同pH值下的稳定性 | 第39-40页 |
3 结论 | 第40-41页 |
第五章 全文总结 | 第41-42页 |
1 结论 | 第41页 |
2 创新点 | 第41页 |
3 下一步工作设想 | 第41-42页 |
参考文献 | 第42-50页 |
附图 | 第50-52页 |
致谢 | 第52-53页 |
个人简介 | 第5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