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政治、法律论文--法律论文--中国法律论文--劳动法论文

劳动权及其救济制度研究

摘要第1-7页
Abstract第7-17页
第一章 导论第17-25页
 一、 选题依据与研究价值第17-20页
  (一) 选题依据第17-19页
  (二) 研究价值第19-20页
 二、 研究现状述评第20-21页
 三、 研究目的与内容第21-22页
  (一) 研究目的第21页
  (二) 研究内容第21-22页
 四、 研究思路与方法第22-25页
  (一) 研究思路第22-23页
  (二) 研究方法第23-25页
第二章 劳动权的本体论第25-57页
 一、 劳动权概念新解第25-30页
  (一) 劳动权概念的学说简介第25-28页
  (二) 我国劳动权概念界定的主要类型及本文的见解第28-30页
 二、 劳动权性质辨析第30-37页
  (一) 劳动权是自由权第30-32页
  (二) 劳动权是社会权第32-33页
  (三) 劳动权是受益权第33-34页
  (四) 劳动权是生存权第34-35页
  (五) 劳动权是发展权第35-37页
 三、 劳动权性质的多元统一性分析第37-43页
  (一) 劳动权是权利与义务的统一第37-38页
  (二) 劳动权是生存权与发展权的统一第38-39页
  (三) 劳动权是基本权利和非基本权利的统一第39-40页
  (四) 劳动权是自由权和社会权的统一第40-41页
  (五) 劳动权是主观权利和客观权利的统一第41-43页
 四、 劳动权的权利主体与义务主体第43-49页
  (一) 劳动权的权利主体第43-46页
  (二) 劳动权的义务主体第46-49页
 五、 劳动权的基本构造第49-57页
  (一) 劳动权体系的构建依据第49-51页
  (二) 劳动权体系的基本框架第51-55页
  (三) 我国劳动权构造有待完善第55-57页
第三章 国际人权视野下的劳动权阐析与定位第57-85页
 一、 劳动权产生的历史追述第57-66页
  (一) 劳动权的产生第57-59页
  (二) 劳动权的理论来源第59-64页
  (三) 劳动权的时代特征第64-66页
 二、 劳动权在国际人权法中的定位第66-73页
  (一) 国际人权法中劳动权概念评析第66-67页
  (二) 国际人权法中劳动权性质分析第67-69页
  (三) 国际人权法中劳动权普世价值的彰显第69-73页
 三、 劳动权的国际法渊源第73-81页
  (一) 国际人权规范第73-78页
  (二) 区域人权规范第78-81页
 四、 国际人权法中劳动权性质的比较第81-85页
  (一) 中国法与国际人权法上的劳动权性质之比较第81-83页
  (二) 中国法与欧洲人权法上的劳动权性质之比较第83-84页
  (三) 欧盟法与国际人权法上的劳动权性质之比较第84-85页
第四章 劳动平等权及其反歧视保障第85-121页
 一、 平等权与不受歧视权概念的界定第85-91页
  (一) 平等权概念的界定第85-88页
  (二) 不受歧视权概念的界定第88-89页
  (三) 平等权与不受歧视权的关系分析第89-91页
 二、 劳动平等权的侵害形态分析第91-103页
  (一) 侵害行为的类型化分析第91-94页
  (二) 侵害对象的类型化分析第94-103页
 三、 平等权及其反歧视保障的法源构成第103-115页
  (一) 国际劳工公约的保障第104-105页
  (二) 国际人权法的保障第105-110页
  (三) 区域人权法的保障第110-112页
  (四) 宪法和基本法的保障第112-115页
 四、 劳动平等权的实现第115-121页
  (一) 劳动平等权的立法保护第115-118页
  (二) 消除劳动歧视的社会环境构建第118-121页
第五章 集体劳动权的构造与功能第121-129页
 一、 集体劳动权的构造之一——民主管理权及其功能第121-123页
 二、 集体劳动权的构造之二——团结权及其功能第123-124页
 三、 集体劳动权的构造之三——集体谈判权及其功能第124-127页
 四、 集体劳动权的构造之四——罢工权及其功能第127-129页
第六章 劳动权在国际劳工标准视域下的检释与完善第129-163页
 一、 国际劳工标准的主要内容第129-131页
 二、 国际劳动标准的特征第131-138页
  (一) 普遍价值观第132-133页
  (二) 参照性第133-134页
  (三) 引领性第134-136页
  (四) 倡导性第136-137页
  (五) 强制性与非强制性结合第137-138页
 三、 中国批准的主要国际劳工标准及国内实践第138-140页
  (一) 中国批准的主要国际劳工标准第138-139页
  (二) 中国劳动标准的国内实践第139-140页
 四、 中国劳动标准与国际劳工标准的比较第140-159页
  (一) 工资标准比较第141-145页
  (二) 安全卫生条件比较第145-147页
  (三) 工作时间比较第147-148页
  (四) 休息休假比较第148-150页
  (五) 退休年龄比较第150-151页
  (六) 弱势群体特殊保护比较第151-152页
  (七) 集体谈判比较第152-154页
  (八) 废除童工比较第154-156页
  (九) 消除就业歧视比较第156-157页
  (十) 强迫劳动比较第157-159页
 五、 劳工标准与劳动者利益的连结与考察第159-163页
  (一) 劳动标准与劳动者的物质利益第159-160页
  (二) 劳动标准与劳动者的精神利益第160-161页
  (三) 劳动标准与劳动者的人身利益第161-162页
  (四) 劳动标准与劳动者的特殊利益第162-163页
第七章 劳动权损害的法律救济第163-179页
 一、 劳动权缺损的类型及其制度补救第163-166页
  (一) 劳动权缺损的类型第163-165页
  (二) 劳动权缺损的制度补救第165-166页
 二、 劳动权受损的法律救济第166-173页
  (一) 劳动权受损的宪法救济第167-169页
  (二) 劳动权受损的民事救济第169-170页
  (三) 劳动权受损的行政救济第170-171页
  (四) 劳动权受损的刑事救济第171-173页
 三、 完善劳动权救济制度的构想第173-179页
  (一) 强调企业的社会责任第173-174页
  (二) 建立健全企业劳动保障诚信制度第174-175页
  (三) 完善劳动争议证据规则第175-176页
  (四) 设立专门的劳动诉讼法庭第176-177页
  (五) 确立并完善公益诉讼制度第177-179页
结论第179-181页
参考文献第181-189页
作者简介及攻读博士学位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第189-191页
致谢第191页

论文共191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社会资本与农村纠纷解决
下一篇:中国烟草专卖法律制度改革研究--以民营化为目标